导语: 一壶枫露茶,一场公子醉,一个丫鬟的莫名消失。《红楼梦》中茜雪被撵,历来被算在王夫人头上。但真相,或许隐藏在最不可能的人身上——那位我们眼中慈爱无比的史太君。
读过《红楼梦》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团:贾宝玉醉酒后明明怒喊着要撵乳母李嬷嬷,为何最后被撵出去的,却是看似无辜的丫鬟茜雪?
由于后文佚失,这成了桩无头公案。主流观点多将矛头指向王夫人——毕竟,她后来撵金钏、逐晴雯,堪称“撵人专业户”。
然而,若我们拨开文本的迷雾,回归事件发生的现场、权力结构与人物关系,会震惊地发现:真正下令撵走茜雪的,极有可能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

要破此案,首先要明确一件事:第八回“枫露茶事件”发生时,贾宝玉住在哪里?
答案很明确:他住在贾母院中的“绛芸轩”。此时大观园尚未修建,宝玉是贾母的“心肝肉”,日夜置于其羽翼之下。
因此,在贾母的院子里,宝玉的丫鬟出了事,最终的裁决权理应归于贾母。王夫人作为儿媳,绝无可能越俎代庖,跑到贾母院中去发号施令,撵走一个丫鬟。这于礼不合,于权不符。
文本中,宝玉摔杯大闹后,“早有贾母遣人来问是怎么了。”可见,贾母的耳目和关切时刻在线。袭人虽能一时遮掩,但以贾母之精明,事后岂能不查明原委?
二、 人事博弈:王夫人敢动贾母的人吗?更有力的证据,在于人事关系。
茜雪与袭人、麝月、鸳鸯一样,都是贾府的家生奴才,从小培养。她们极有可能与后来的晴雯一样,是经贾母之手,亲自选派到宝玉房中的。
这就触及了一个敏感的权力边界。我们看第七十八回,王夫人盛怒之下要撵走晴雯,她是如何做的?她对贾母说:“宝玉屋里有个晴雯……我故此竟打发他去了。前日又病着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 注意,这是 “先斩后奏” ,但依然要走“汇报”这个程序。

这说明什么?说明撵逐宝玉房中与贾母有渊源的“大丫鬟”,王夫人是有顾忌的。她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哪怕是编造的),来向贾母解释。
那么,在故事早期,王夫人会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茜雪,去挑战贾母的权威,打贾母的脸吗?绝不会。 撵茜雪,在人事上,是贾母的“专属权”。
三、 行为逻辑:贾母的“甩锅”式管教贾母会怎么做?她的行为模式,书中早有明示。
第二十九回,宝玉和黛玉大吵一架,惊动了整个贾府。 贾母来了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她心疼宝黛,却将怒火撒向了丫鬟:
那贾母、王夫人进来,见宝玉也无言,黛玉也无话,问起来又没为什么事,便将这祸移到袭人、紫鹃两个人身上,说:“为什么你们不小心服侍?这会子闹起来都不管了!”因此,将她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二人都没话,只得听着。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贾母一以贯之的逻辑:我的心肝宝贝永远没错,若有错,必是你们这些下人挑唆、伺候不周!
宝玉醉酒失态,大闹绛芸轩,在贾母看来,这就是身边人(当值的茜雪)的严重失职。为了以儆效尤,维护秩序,她下令撵走茜雪,完全符合其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
四、 政治暗箭:“撵茜雪”是对薛家的一次警告如果说以上是“实”的证据,那么这一点,则是《红楼梦》草蛇灰线写法下的“虚”的深意。
请注意“枫露茶事件”的完整链条:
地点: 宝玉从薛姨妈处饮酒归来。
起因: 宝玉去探望宝钗,莺儿先抖搂出金玉良缘的说法 。
爆发: 回房后,宝玉醉酒要撵她乳母,只因为没让他喝爽。
整个事件的外部诱因,直指薛家。
而“茜雪”这个名字,在此时显得格外刺眼。“雪”正是“薛”的谐音。 曹公善用谐音隐喻(甄士隐、贾雨村),在此处,他是否也埋下了一重深意?
撵走“茜雪”,在象征层面上,无异于一次精准的政治敲打。贾母,这位比王熙凤更厉害的老政治家,用的正是“敲山震虎”、“惩罚自己人来警告外人” 的高明手段。
其潜台词是:“因为在你家的一次饮酒,我的宝玉行为失常,我府上因此驱逐了一个丫鬟。这次我撵的是我的人,下次,就不要逼我做出更不体面的事了。”
薛姨妈和宝钗皆是聪明人,岂能听不懂这弦外之音?贾母用撵茜雪这一举动,在“金玉良缘”论调初现端倪之时,果断地、冷酷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线,宣告了她对宝玉及其婚姻的绝对主导权。

茜雪的悲剧,绝非简单的“主子犯错,奴才顶缸”。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贾府内部森严的等级、微妙的人情与残酷的政治。
它让我们看到,贾母的慈爱,是有明确边界的——只给予她认可的“自己人”。对于下层奴仆,她随时可以展现出统治者的铁腕与冷血。
当我们再回看那个因一杯茶而消失的少女,以及那位在脂批中于“狱神庙”方呈正文、对落难宝玉施以援手的义婢,更觉悲凉与讽刺。
撵她的,是高高在上、谈笑间维护自身权威的贾母;救他的,却是这个曾被无情抛弃的微末丫鬟。
这才是《红楼梦》最大的悲悯,与最深的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