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庆档5000万人走进影院,却只换来18亿票房:电影市场,真的“冷”了吗?

国庆假期刚结束,朋友圈里晒旅行、晒美食、晒堵车的人还没消停,电影圈却悄悄交出了一份“不太体面”的成绩单。根据国家电影局最

国庆假期刚结束,朋友圈里晒旅行、晒美食、晒堵车的人还没消停,电影圈却悄悄交出了一份“不太体面”的成绩单。

根据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2025年国庆档(10月1日—10月8日)总票房为18.35亿元,观影人次5007万。

乍一看,5000多万人走进影院,似乎热闹非凡;

但对比去年——2024年国庆档票房超过30亿元,今年直接缩水近四成,创下近五年新低。

于是,有人开始唱衰:

“电影没人看了”

“观众都去旅游了”

“国产片不行了”……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别急,咱们先放下情绪,一起坐下来,泡杯茶,好好聊聊这个“冷热交织”的国庆档。

一、5000万人看电影,怎么还叫“冷”?

首先得承认,5007万的观影人次,放在全球任何市场,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要知道,整个澳大利亚人口也就2600万左右,咱们一个假期进影院的人数,相当于人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还多。

但问题出在“钱”上。

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36.64元,比去年便宜了将近4块钱,是近五年最低。

票价降了,人多了,但总票房反而少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单个人的消费意愿在下降,或者更直白点说:

大家不是不想看电影,而是不愿意为“不值得”的电影花钱。

举个例子:《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国庆档头号种子选手,最终票房4.5亿。

听起来不错?

可要知道,这是“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由陈凯歌执导,全明星阵容,还是献礼题材,在往年这种配置轻松破10亿不是梦。

结果今年连一半都没到。

再看《刺杀小说家2》,前作口碑不错,续集拉来邓超、雷佳音、辛芷蕾等一众熟脸,特效也砸了不少钱,结果7天只收了不到3亿。

不少观众看完直摇头:“故事讲得稀碎,特效也没新鲜感。”

连被寄予厚望的《浪浪人生》(黄渤+韩寒监制)也只拿到2.19亿,远低于预期。

至于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三大影帝联手的港片《风林火山》,票房连7000万都没过,几乎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说白了,不是观众不进影院,而是观众越来越挑剔了。

二、旅游火爆,真抢了电影的生意?

很多人把票房下滑归咎于“大家都去旅游了”。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国内出游人次高达8.26亿,旅游收入7534亿元。

确实,朋友圈里一半人在西湖边排队,另一半在黄山看日出。

但旅游和电影,真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吗?

未必。

过去几年,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档期”,正是因为假期长、人流大、消费意愿强。

旅游和电影本该是“并行不悖”的两种娱乐方式——白天逛景点,晚上看场电影,多正常。

问题在于,今年的电影没给观众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

当一部电影口碑平平、剧情老套、预告片和正片差距巨大时,观众自然会想:

“与其花100多块(两人票价+爆米花)看一部可能踩雷的片子,不如多走两公里,去吃顿地道小吃,或者干脆回酒店躺平。”

换句话说,不是旅游抢了电影的生意,而是电影自己没留住人。

三、小成本黑马,为何能杀出重围?

有意思的是,在大片集体哑火的同时,一部排片不多、宣传低调的电影却悄悄逆袭了——那就是由檀健次、兰西雅主演的《震耳欲聋》。

这部10月4日才上映的犯罪剧情片,上映几天就冲进票房前五,最终拿下1.75亿。

更关键的是,它在淘票票开分9.6,豆瓣7.6,口碑远超同期大片。

为什么?

观众反馈很直接:“故事扎实”“节奏紧凑”“演员演得真”“没有为了煽情硬加戏”。

说白了,它尊重观众的智商,也尊重电影这门艺术。

还有另一部小片《毕正明的证明》,虽然没进前五,但连续5天实现“单日票房逆跌”,也就是每天票房比前一天还高。

这在电影市场极其罕见,通常只有靠超强口碑才能做到。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

说明观众并没有抛弃电影,只是抛弃了“敷衍”的电影。

四、票价降了,门槛低了,为什么还是没人买账?

今年国庆档还有一个明显变化:票价降了。

平均票价36.64元,比去年便宜9%以上。

多家片方主动下调最低结算价,院线也推出各种优惠套餐。

按理说,门槛低了,应该吸引更多人进场才对。

但现实是,便宜≠值得。

就像你路过一家奶茶店,平时20块一杯,今天特价10块。

但如果上次喝完拉肚子,你还会因为便宜就冲进去吗?

大概率不会。

电影也一样。

当观众在过去几年被太多“高开低走”的片子伤过心——预告片精彩绝伦,正片漏洞百出;

宣传说“年度最佳”,结果连及格线都不到——他们就会变得谨慎。

现在的观众,宁愿等上线流媒体,也不愿在影院为“不确定”买单。

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理性化。

五、电影行业,该反思什么?

面对这个“冷热交织”的国庆档,电影行业最该反思的,不是“观众变了”,而是自己有没有跟上观众的变化。

过去,靠一个大IP、几个明星、几句口号,就能轻松收割票房的时代,正在过去。

观众现在要的是好故事、真情感、有诚意的作品。

IP续集不再自动等于成功。

《刺杀小说家2》就是典型例子——前作积累的好感,被续集的平庸消耗殆尽。

明星阵容也不再是保险栓。

《风林火山》集齐港片黄金一代,却因剧本乏力、节奏拖沓而无人问津。

反倒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来讲故事、打磨细节的小成本作品,反而赢得了尊重和票房。

这其实是个好事。

它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从“流量驱动”转向“内容驱动”。

观众用脚投票,逼着创作者回归本心:

拍电影,终究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而不是为了凑热闹、赶档期、赚快钱。

六、冷一点,未必是坏事

有人说,今年国庆档“凉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凉”,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当泡沫被挤掉,当投机者退场,真正热爱电影、愿意为好作品付出的人,才会留下来。

5000万人走进影院,说明电影依然有生命力;

18亿票房不及预期,说明市场在“挑食”。

而这种“挑食”,恰恰是对创作者最大的鞭策。

接下来的第四季度,《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火与烬》等大片即将上映。

但比这些更值得期待的,是更多像《震耳欲聋》这样不靠噱头、只靠内容的本土作品。

毕竟,观众从来不会拒绝好电影——他们只是拒绝“假装是好电影”的电影。

这个国庆,你走进影院了吗?

如果去了,哪部片子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影体验。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44
用户13xxx44 13
2025-10-09 22:20
18亿已经很多了,你的影星工作人员薪酬太高原固,你知道现在环境不。

一只传奇的狐狸 回复 10-10 16:46
所以需要整顿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