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中方已经把选择的权利交到了美国手中。美方现在面临一个选择题:是继续加码对抗,还是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走哪一条路,现在由美国自己决定。
而美方的反应,比很多人预想的更快、也更真实。就在中方表态之后的72小时内,美国高层连续三次放出被外界解读为“软话”的信号。
首先是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表示:“除非形势所迫,美国并不希望与中国打贸易战。”紧接着,副总统万斯也跟进表态,他说特朗普总统“珍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并且愿意进行理性谈判。最后,特朗普本人亲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安抚市场,他说:“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大家注意,这三次表态发生在三天之内,而且是从贸易代表到副总统,再到总统本人。如果不是真的疼了、慌了、扛不住了,我们什么时候见过美国以这样的节奏和语气接连发声?
特朗普政府确实有理由感到紧张。因为贸易战还没有正式开打,美国内部已经出现不少问题。农业州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积压在仓库,找不到足够买家;汽车制造商因为供应链成本急剧上涨而叫苦不迭;科技企业受到芯片出口限制的影响,股价持续下跌;华尔街更是连日震荡,资本正在用脚投票,表达担忧。
目前这些状况,其实还只是“贸易战的前奏”。一旦贸易战全面开打,谁会是第一个撑不住的呢?答案其实已经越来越清晰。
回过头来看,中方这次的表态,表面强硬,实则非常克制。我们并不是没有反制工具,也不是缺乏报复的筹码。但我们仍然选择先发声、先警告、先划出底线,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战略理性。
中方深刻理解一个道理:贸易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但我们更清楚的是,当别人执意把冲突强加于你的时候,“不怕打”反而可能成为阻止战争的最佳方式。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威胁或施压就能逼退的对手。中方的“不愿打”,是对世界经济负责任的表现;中方的“不怕打”,则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必然选择。
现在,特朗普政府要做的,不是继续虚张声势,而是真正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几个关键问题:美国是否真的能够承受与中国脱钩所带来的代价?美方是否真的有把握在贸易战中“稳赢”?他们又是否真的敢于忽视中方“不愿打也不怕打”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千钧之力?
现在,棋已落子。中方走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就要看美国如何回应。是继续挥舞关税大棒,让更多美国企业陷入困境?还是放下傲慢,与中方共同构建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毕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前提,是双方都能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