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制造强市、工业大市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相关外贸数据表明,高耗能、低技术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绿色、智能产品成为刚需,制造强市、工业大市也需要据此加快转型升级。
这不是简单的增速快慢问题,而是诸多工业城市能否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从已经公布的2024年数据及今年1-9月的数据来看,制造强市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已呈现清晰的梯队状态,差距大到让人意外。
上海和深圳稳居前两位,上海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1.3%,“新三样”产品保持着超千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6.3%。具体来看,锂电池出口321.5亿元,增长20.7%;上汽的混动汽车出口飙升至196.1亿元,增速达2.1倍,液货船出口206.3亿元,暴涨82.7%,上海的高端制造底蕴可见一斑。


深圳今年前三季度的“新三样”出口为858亿元,同比增长20.1%,接近2024年全年996.9亿元的规模。锂电池、电动汽车在1-5月分别贡献288.7亿元、111.8亿元,增速达33.1%、16.7%。
第二梯队的阵容庞大,位列工业15强城市的苏州、杭州、成都、广州、东莞、佛山、重庆、宁波、天津、南京等都在这个区间,也各有爆点与亮点,鲜有表现不佳者。
珠三角地区除了深圳领跑,广州、东莞、佛山在“新三样”方面都有布局,但差距非常明显。广州2025前三季度的“新三样”出口达172.6亿元,增长46.7%,9月单月增速冲到了93.3%,但占全市出口比重仅3%,依然是传统外贸为主,新动能还没完全起来。东莞上半年实现锂电池出口109亿元,增长42.7%。佛山2025上半年“新三样”出口11.3亿元,81%的增速看似凶猛,但基数太小。
成都上半年实现“新三样”出口141.5亿元,同比翻番,光伏产品与锂电池出口暴增。宁波继去年锂电池出口增长3成,今年仍保持高增速,欧洲订单不断。重庆同样是在2024年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新能源占比很低,难以与其汽车出口相比。
部分老牌工业城市,北京、无锡、常州,在“新三样”方面比较低调。
“新三样”出口的真正价值,是可以让工业城市凭此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要知道,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新建几个工厂那般简单,而是要从能源、技术到供应链的全面解构。
比如苏州就证明了传统制造强市如何巧妙转身。随着宁德时代苏州基地的产能释放,以及特斯拉供应链的本地配套,让苏州在电子代工和机械装备这两大出口主力产品之外,靠着“新三样”,实现装备制造业出口的高增长,可以说是既保住了传统优势,也抓住了新风口。

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得挤在“新三样”的赛道上发力。那些“新三样”没跑出来的工业强市,也有自己的考虑。
“新三样”是风口,但不是唯一的风口。每个工业城市都有自己的家底,比如重庆的摩托车可以往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改进,已有企业推出续航200公里的电动越野摩托,在东南亚市场大受欢迎。
“新三样”产品出口的差距,本质是制造强市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的差距。
上海、深圳作为领跑者,早早布局了全产业链,或将本地资源和新能源深度绑定。成都、宁波、天津等表现优异的城市,接住了龙头企业的产能外溢,也找准了细分赛道。广州、佛山等城市,虽然踩对了风口,但产业链不够完整,还在补配套的课。而少数城市要么没看懂趋势,要么犹豫着错过了最佳窗口期。
转型确实不只有“新三样”这一条路。只要能够把传统优势和新兴技术充分结合,照样能拿到全球市场的入场券。但相关城市必须放弃“等靠要”的心态,或者像深圳那样,给民企创新松绑,或者像苏州那样,对接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配套,仅以保守思维做所谓“深耕细分市场”的事,则会有掉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