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夫人翟云英,婚后18年丈夫病逝,用24年完成他3个遗愿.......
1928年,远在千里之外的苏联,诞生了一个小女孩。
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给她起名翟云英,母亲安娜叫她塔玛拉。
这个有着中俄两国混血的女孩,祖籍便在中国的渤海之滨。
翟云英的父亲翟凤岐,祖居就在天津的咸水沽,世代贫困的他,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有的只是在田间劳作,去海边赶海。
不久,父亲给他找了老师,教给他写字,读书。也因此,翟凤岐在以后的日子里,有点文化,对翟凤岐参加苏联红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次水灾过后,本来就贫困不堪的翟家,更是雪上加霜。
为生计所迫,他们不得不举家迁往关东,在大连定居下来。
背井离乡的日子,远非搬家之前想象的那样。翟凤岐只能在大连打工度日,但是翟凤岐的工却越打越穷。
终于在1912年,离家,往北边走去,直到深入俄国腹地,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并且在苏联过了自己最难忘的生活。
那时的俄国,由于沙俄的黑暗统治,民不聊生。列宁领导的革命火种正在燃起。
翟凤岐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不会俄语,自己和来自中国的人,一起做苦工,养活自己。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加入了苏联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但是在一场战争中,翟凤岐不幸受伤,被担架抬出了战场,离开了自己的战友,开始别样的生活。
负伤后的翟凤岐被护送到了伊凡诺沃,在这里他养好了伤,被安排进了纺织厂当了一名工人。
不久后,翟凤岐和一名俄罗斯姑娘结婚,1928年,这一对跨国婚姻家庭也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父亲给她起名为云英。
翟云英两岁时,父亲翟凤岐听到了一个笑话,说公寓失火了,中国人会抱起自己的母亲,冲出危险。
听到这里,翟凤岐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自己离家近20年未归,为了能养活自己,能拼出一番事业,撇下了自己年迈的母亲。
和妻子经过一番争论之后,翟凤岐带着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便几乎成为了日本人的天下,而东北的老百姓便进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中。
翟凤岐也因为子女上学的问题,让出了自己所有的房子,搬到了满是贫民的香炉礁,夫妻两个开始为儿女的教育,更加忙碌起来。
有了一点积蓄后,翟凤岐将儿子送到了协和实业学校,将翟云英送到了大同女子中学。
当时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大连,中国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日本人不拿中国人当人看,即使是受教育的机会,日本人也是限制的,在香炉礁这个地方,受教育的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翟云英是如此幸运,父母让自己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读好书,她也是本本份份,学习积极,勤奋简朴。最不能忍受的便是日本人欺负中国人。
随着中国军民的坚持不懈,日本人逐渐开始走向败势,此刻的日本人受到打击以后却更加嚣张,他们把气撒到中国老百姓身上,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更加难熬。
但是再大的苦难也不能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低头。
翟家父母,作为从俄国十月革命走出来的人,更不可能屈服,他们一样在日本人的重压下,一天又一天地斗争着。
哥哥毕业了,翟云英长大了,父母衰老了,灾难却在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的时候来临了。
父亲看日本人要完蛋了,经常和老乡们讨论,却被无赖听到,告诉了日本人,就这样,老翟家便遭了难。
翟云英和母亲变卖了值钱的东西打点,加上父亲遭受严刑拷打死不承认,终于敌人同意保外就医。
翟云英和父亲来到了北京,和哥哥嫂嫂生活,帮助父亲治病。
本来身体虚弱的父亲,经不起在路上的奔波,在北戴河永远闭上了双眼。
兄妹二人埋葬了父亲,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日本人无条件投降以后,共产党解放东北,翟家的生活也逐渐好转,出卖父亲的汉奸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翟云英在这个时候,第一次知道中国共产党,自己也对人生再次燃起了希望。随后她全心全意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努力。
哥哥嫂嫂有了工作,自己也站上了香炉礁的讲台,她不仅仅有了自己的收入可以养活母亲,还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给穷人们,在很多前辈的帮助下,她很快被列入了党员的发展对象,并且分到了房子。
翟云英的热情,大度,勤劳,积极也给别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此时,一个名叫"王松"的人,也逐渐进入了翟云英的生活。
这个王松,就是名将刘亚楼。
而翟云英并不知道,这个男人将会是自己的一生挚爱。
1946年的一天,市里的领导韩光和王西萍给翟云英捎信,让她有空就去玩儿。
到了以后,翟云英隐约觉得,和她平常去玩儿的时候有明显的不同。
平时,一般都会先问她的工作,而这次,领导竟然如此关心起了她的生活。随后一位男同志就开门进来了,然后就闲聊起来,内容无非就是关于她的工作父母生活。而翟云英也感到了一丝丝尴尬,就先离开了。
平淡无奇且尴尬的一次相亲就这样结束了,这看起来好像《亮剑》里田雨和那个副军长的聊天,都是革命老干部一样地相亲,但是不同的是,这段相亲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便成了翟云英和刘亚楼日后回忆时的一段有意思的插曲。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翟云英对刘亚楼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而刘亚楼见到翟云英便一见钟情了。
翟云英作为一个中俄混血,有着大眼睛,深眼窝,高鼻梁,穿着干净整洁,她是刘亚楼喜欢的类型。
此时的刘亚楼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说其特殊性,除了他化名王松之外,还担任着苏军警备司令部和中共大连市委的联系,他也帮助大连市委解决了很多困难,王松的名字在这个地方也被广为人知。
1949年8月,刘亚楼赴苏联商议筹建空军的事宜
随着交往多起来,刘亚楼和大连的领导也成我好朋友,自然他的个人问题就随着了解的深入而逐渐提上了日程。
但是婚姻对于刘亚楼来说已然很心累了,两次婚姻的失败,让他对婚姻死心。
可是,韩光和陈西萍两个热心肠的人,要给他解决个人问题,而翟云英似乎成为了刘亚楼相亲对象的不二人选。
但是,翟云英生活刚刚进入正轨,还没有准备好恋爱,但是热心的大姐陈西萍却坐不住,她直接告诉翟云英,王松因为工作一直没有成家,想给他们介绍一下。
翟云英大吃一惊,这个消息来的这么突然,自己丝毫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过了几天,王松打来了电话,他说对翟云英印象很好,想进一步加深一下理解。
此时翟云英的想法想必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第一次相亲的尴尬,对于一个陌生人突然的热情感到手足无措,想尽快摆脱对方。
可是因为是王西萍和韩光的介绍,她还是去了,谁知这一次见面,就注定了二人17年的厮守。
再见刘亚楼,翟云英对他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体贴入微。
这些都是刘亚楼来自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严格训练下形成的习惯。
无论是哪一点都是无可挑剔,都是加分项。
刘亚楼知道翟云英的顾虑,一个35岁的男人会不会有家室?刘亚楼便对她敞开心扉,和翟云英介绍了关于自己的一切,终于使翟云英放下了顾虑。
随之,他便提出要见翟云英的母亲。
翟云英的母亲安娜,从来到中国以后,便很少遇到懂俄语的,见到会俄语的刘亚楼感觉格外亲切,刘亚楼用俄语和她交流,和她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自己喜欢翟云英,一次又一次对她承诺。
面对这样有绅士风度,体贴入微并且有着流利俄语的刘亚楼,翟云英母亲也频频点头表示满意。
在父母满意,朋友的祝福,罗荣桓的批准下,二人买了套西装,买了条连衣裙,摆了两桌婚宴,就这样结婚了。
之所以婚姻这般简单,主要还是因为时间紧迫。刘亚楼自己私人时间并不多,百万大军正等着这位统帅出征。翟云英也似乎明白了,作为一军统帅,可以这样耐心和自己在一起,但是在战争中,却是不能延误片刻的,刘亚楼能从百忙之中有时间是多么不容易。
很快,刘亚楼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翟云英也要跟随丈夫的脚步去往哈尔滨。
他们的北行之路并不平坦,同在东北的大连和哈尔滨,他们的航线却绕道平壤,历尽千辛万苦才从大连到了哈尔滨驻地。
在这里,对于翟云英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相比于自己的小家来说,这里更是一个大家庭。
翟云英作为东野司令部的新媳妇,她没有任何秘密,从家庭到她和刘亚楼相亲,认识,相爱的经过,全部出现在了刘亚楼的结婚报告。而大家对翟云英也更加亲近,仿佛就是一家人。
但是对翟云英最好的,还是罗荣桓和林月琴。
虽然是新婚夫妻,虽然刚搬了新家,但是刘亚楼并没有留恋儿女情长,而是接着就去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