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40岁才懂,晚婚的代价与馈赠

想必,晚婚的人都被《人民日报》这段话温暖过:“你跑得快,22岁有个家,身边全是赞叹;你跑得慢,30岁还在路上追求梦想;你

想必,晚婚的人都被《人民日报》这段话温暖过:“你跑得快,22岁有个家,身边全是赞叹;你跑得慢,30岁还在路上追求梦想;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只要你不后悔就行。”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晚”,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轨迹。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这样描述婚姻:“婚姻是两个完整灵魂的相遇,而非两个残缺生命的拼凑。”婚姻的美好毋庸置疑,但不是人人都能在正确的时间走进婚姻,都能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善良的对象,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如今,早婚似乎是理所当然,鲜少被人指点。但对于晚婚者,人们却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情绪,晚婚的人需要面对各种猜测和指责:“你太挑剔”“你看谁家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是不是身体有问题?”这些看似关心的询问,对于晚婚者,更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和道德枷锁。

晚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指超过社会普遍认可的“适婚年龄”而尚未结婚的现象。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就主张“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三而嫁”。那么,究竟多大年龄算是晚婚呢?我国社会性规定:“男性年满25周岁,女性年满23周岁初婚即为晚婚。”

晚婚的原因,没有标准答案,有人是因为学业和事业,有人是因为感情创伤,还有些人是不愿将就,宁缺毋滥。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晚婚甚至不婚,这是个人选择,而做出这个选择的人,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晚婚最直接的代价,是他人的闲言碎语。当一个女人,30岁以上还未结婚,周围的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对她指指点点。对当事人来说,这种外部压力可能会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我是不是真的很差”这样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晚婚者的自尊和自信。

令人窒息的是,晚婚者还可能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爱无能,即便遇到让你心脏咚咚咚的人,热情最多保持一二天,之后便觉得没意思,懒得去维护双方关系,这种情绪,很多晚婚者都会经历,至于心态能否调整,那就要看个人的心理素质。

除此之外,晚婚者还要面对长久的孤独,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亲密关系和陪伴是本能。当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进入婚姻,晚婚者开始无人相伴,生病时独自去医院,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分担等等,这些孤独时刻会让晚婚者感觉窒息。

更现实的是,晚婚可能意味着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风险的增加,这时候,晚婚者要面对的,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一种心理负担。

当然,任何选择都有两面性。晚婚带来某些代价的同时,也馈赠了独特的人生礼物。其中最珍贵的,大概就是在缓慢中学会与自己相处,在坚持中逐渐认识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和需要什么。

年少时的爱情,往往建立在激情和幻想之上,而经过岁月沉淀的感情,则更多基于价值观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结婚以后,夫妻双方处理事情相对更加成熟理性,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经营婚姻,处理矛盾,这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晚婚者在生命的长河中,更加完整地体验了人生的自我成长。当一个人能够自给自足地生活,不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时,则更容易建立健康平等的亲密关系,那就是先成就自己,再遇见爱情。就像佛家说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晚婚者在成长中修行,在等待中沉淀,为的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那个对的人,然后携手同行,彼此成就。

晚婚没有错,晚婚可能是一种命运的馈赠,当你见过了人间百态,和生活的鸡零狗碎,以及人的不完美,依然有勇气去面对婚姻,有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却终身都得低头。正如钱钟书遇到杨绛后感叹:“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想过别人。”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岁,抑或八十岁,你要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时间的早晚,而在结合的质量,正如李宗盛在《晚婚》中唱过:“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我们不需要一个人来填补生命的空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饱满的灵魂与之并肩同行,你要相信,一切都会在对的时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