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钱伟荣习画谈:探究技法反复实践 挥洒笔墨氤氲山河 ​

我的老师均为业内大家。申世辉老师在天津美术学院授课几十年,在泼墨散锋大写意上有极高建树,202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

我的老师均为业内大家。申世辉老师在天津美术学院授课几十年,在泼墨散锋大写意上有极高建树,202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大获成功。李毅峰先生集华夏传统文化研究和实践于一身,在诸多领域颇有造诣;国画秉承宋元以来的文人精神,特别对近代黄宾虹先生的绘画风格和治学理念感无不通,在其作品中将传统国学、美学和时代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董希源先生是当代国画名家,中国美协理事,其创作的山水画气韵生动,雄伟秀丽,豪迈刚健,大气磅礴,享誉画坛;他多次数小时单独给我说画,示范山石、树木的线条及皴法,教我笔墨秘诀,直到我理解为止。

起步年龄不是问题,黄公望和吴昌硕均50岁后习画成大师。汪士慎、沈冰山均半路失明,却画出传世之作。我60岁前职场无关国画,沉淀阅历皆入丹青。我把所有国画资料按年代排序,合并同类,横纵对比,去伪存真,作为构思创作的参考。

学术经历对跨界国画有铺垫意义,减少弯路。论文用文字公式表见解,国画用笔墨表山川流瀑,它们均须集中精力。我每天“读画”,似与画家对话,将感悟变成笔下物象。网络条件下,可短时间走过前人漫长的摸索过程。

阅历是画家作品中的蛋白质,半生颠簸对绘画很有裨益,把对壮美山河的感悟汇入笔下,纳入墨中,挥洒自如,直抒胸臆,大山大水、奇树异草铸成作品,心灵的冲撞洗涤产生瞬间贯通的感觉。

钱伟荣作品《辉映》

跨界画家兴趣使然 勤奋研习笔墨不辍

黄永玉、顾媚等均有丰富的跨界阅历。朋友问如何短时间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我缩减一切吃饭、睡觉、会客、做家务的时间来研究画品、画家、画史;常驱车数小时进京听董老师一对一传授,高浓度、高体验。兴趣驱动着一年当数年,实践了从总经理、校长到画家的跨界。

功夫在画外。山水画与很多要素有关:阅历、文史、政经、人物、花鸟、书法等。

我体会:跨界越广,张力越足。凝练老师的经验、传统范画的精髓融入画中。

习画方法

宋元明清古现当代 搜集资料做好铺垫

我搜集了宋元明清几十位大师、现当代齐白石以来四百余大家、千余篇史记及数万幅精品资料,广泛阅览,分析理解,揣摩各种类型风格为己所用;建好资料库,按体例、年限、画家、画法、画史、画论来排序,方便补充查阅。深研大家的独特魅力在气势和手法上的超俗。

钱伟荣作品《深溪空岩卧幽石》

巧用网课事半功倍 临摹写生均有裨益

以优质网课获取图片、视频资料,攫取素材,获得灵感,弥补了写生的不足。摄影和水墨的美是相通的,AI靠算法生成作品,类印刷品,而大家的画作是独特的创作。

现代绘画材料和工具的更新及新技法的创造促进了传统国画的发展。如立志成为大家,仍需沉下心来从传统基本功练起。

山石打底 皴法娴熟

线皴:从披麻出发,略带弯曲即解锁皴,状似荷叶即荷叶皴,像云状即卷云皴。

面皴:从斧劈出发,侧锋幅度大为大斧劈,短小为小斧劈,斧劈拉长为长斧劈(也可归入线皴类)。要尽力表现山石和云水的受光、背光及侧立面;山水表现有远近、前后及厚度,不能像薄片。

点皴:从米点皴出发,有大米点儿(大混点儿)、小米点(小混点儿),抬笔利落为鼠足点,提笔带小尾巴为泥里拔钉等,还有不太常用的乱柴皴、马牙皴、鬼点皴等,需反复体会。

山石的线条要苍茫有力、曲直结合,墨色有深浅浓淡,类人体血管筋脉铺衍开来,且要有金石质感。赵春秋先生发明的雪地皴有雪窝儿,山石中亦有不规则、不圆不方的石窝儿,用重墨表现,类表泰山石厚度。石“窝”的线条可拉长,借用“窝”的肌理来理解线条的受光明暗、用墨深浅,画出有质感的线条和石面。仔细观察,名家的线条像做菜,用切掰法或手撕法,在根茎部切口,用手撕掰开;山水线条起点切痕明显,后撕、掰、擦并举,线条就很丰富生动,曲直有力,具金石味。

山石线条凝聚着画家阅历、臂力、腕力、反应及主观感觉,线条软硬、力道大小、丰富与单调、光滑与苍茂各不同。画山石结构可留白印痕表结构边缘;为显现山石的苍茫和厚度,皴时留出稍微浅一点的结构,远看像是被皴法衬托出来的凸面,比直接画结构线漂亮。古代大家常靠染和苔点来表示山石结构。

细观山石表面一般由点、线、面,亮、灰、暗等要素组成,体现了山石的骨骼规律。

山石结构与房型设计同理:房型有框架间距模数及结构;山石也有大势规律,如下宽上窄、前低后高、前大后小、前实后虚等。一定规律下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景物和意向场景。

钱伟荣作品《山水四条屏》

树木挺秀 苍翠满盈

树是山石的衣服。山石秀丽,树木挺秀,苍翠满盈(表苍凉孤寂另论)。苔点也是树木的一部分。画树要遵其自然规律,《芥子园》范画多表其结构,创作中要表现出树的参差错落、形状、前后、高矮、掩映以及墨色的深浅变化等。一幅画漂亮,树扮演着重要角色,反复揣摩写生素材,同一棵树百人画百态,正是艺术的魅力。

水流涓涌 生动娟秀

水是山水画的血液,有水山才灵动。合理布水:传统画在留白中加船、桥、倒影、碎石、波纹等表现水;现代画表现更浓烈,如石被水冲刷、水的抖动下泻等;表水流动要抖动笔触,走势符合水流的抛物线,如用耸起的线条和浪花飞溅等表达海啸翻卷。

钱伟荣作品《归舟图 之一》

烟云缥缈 大气流淌

云表现山水画中的大气缥缈,需较高技巧。要表现出云朵大小、明暗、穿插、聚散,该留亮处把旁边染深,亮处就凸出来了。

一片云有两个边,一边是笔根蘸墨着实线边,另一边是笔尖蘸清水虚化到无的缥缈边;笔要揉着推开去,云有层次、聚散,离山石近处色深些,另一面染虚些,要画出云的走势、流动感,有气口。

云是画作集大成者,画中交代不舒服处,可用云来衔接,干染(也可叫擦)、湿染都行。干染有些墨色过渡显得不润,湿染更自然。勾云相对简单些,但线条须柔和舒畅,没有棱角,要勾出云的大势。画云海时须用笔蘸水后不停地扫,云的边际要在云势当中体现游动,由浓向淡,直至虚无。画云的核心是去笔痕,可将画纸喷湿,笔根用重墨,笔尖(或笔的一侧)用清水,每一笔立足于渐去痕,将淡墨推向虚无。

钱伟荣作品《秋韵图》

亟思丹青悟性为要 精构佳作勤奋为本

勤奋是首要的,但如方法不对,走的弯路反而更多。有的画像薄片,没有远近、厚度,线条发软、发飘,没有聚散、重心,这些都要反复感悟来求解。

2023年我的“辉映乾坤”个展含50余幅小画儿,受到与会嘉宾赞赏,评价“小画儿不小”。我的体会是笔无妄下,画小布局大,每幅画都充分表达自己的体悟。

绘画心得 善用工具

绘画工具笔、墨、颜色、画纸,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加之当代画家对画笔、水墨连同其画法的创新,在当代网络教学推动下,加速了国画的普及及新工具的推广。

如以赵春秋先生(满维起弟子)为代表的冰雪和泼墨画、以曾刚先生(黄纯尧弟子)为代表的彩墨山水画等,都是典型代表。

画家对笔、墨、水、颜色、画纸,犹如猎手对弓箭、农户对土地,反复揣摩用水、着墨、染色的诀窍,熟悉每种画纸吸墨特点,包括对撒盐、泼奶、胶矾、白矾、白墨、洗涤剂等技法的运用,使绘画表现出更多的效果。画家的构思、创意、气势、情感不同,对工具的驾驭不同,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大画家能够用好绘画工具完美表现其独有的思想情趣和对美感的创造。

深研画法 精读范例

观石涛山水每一笔、每个结构看不出奇特之处,统观整幅画竟荡气回肠,神韵通透,在于其“笔墨自如的意境、物化于心的形式、微妙玄通的构图”。他的“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六法,强调从事物内在联系中去创造美,这一美学思想对后人创作影响极大。史上众多大家的国学瑰宝,都值得逐一理会、吸纳。

钱伟荣作品《隔桥相望有人家》

树石呼应

每幅山水画不可缺少山石树木,尽管它们常不是画眼。彩墨画常见把当家树放在山石前,把树凸出来、把山凹进去表前后关系。传统浅绛山水常用重墨画前边,再用淡墨或隔断法来表前后关系。山体的大小及前后距离,常被树木(也可用房舍、桥梁等)的大小、虚实、浓淡映衬出来。树木还有丰富山水、衬托景物的作用。

透视舒服

国画用散点透视,不像摄影和西洋画的焦点透视,二者平衡统一,看着舒服即可。

没有焦点透视,画某具象物体时会比例失当;没有散点透视,画面不深远、辽阔。如赵孟 的《鹊华秋色图》将两座相隔百里的山放到咫尺小画中,且没有违和感,就是散点透视的妙用。绘画中,雪的厚度用淡墨转浓墨的过渡来表现,山石高度用从上到下的长度来表现,深远处可用淡和虚的景物来表现,近处用浓和实的景物来表现。

钱伟荣作品《水乡四条屏》

用墨得当

墨常分“焦、浓、重、淡、清”,我将墨色分七层:1. 留白;2. 特淡类涮笔水的清墨;3. 在清墨上加一点淡墨;4. 在淡墨中加较前深点的墨色;5. 再加一点中黑程度的墨;6. 加更多一点的重墨;7. 纯墨。黄宾虹说:用笔第一妙处,是能押得住纸,力透纸背,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润”离不开水,笔中有水,水中有墨色的变化,有没骨的感觉,同时呈现出线条对山石结构的描绘。

当前,曾刚先生的烘云法和赵春秋先生的冰雪法影响较大。曾刚老师用笔根蘸彩墨、笔尖蘸清水烘出云气,比传统的用笔切染既快又过渡自然;赵春秋老师发明雪地皴,用笔尖一侧蘸清水皴出雪痕或云气。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墨和水在笔上过渡;不同是曾老师在笔尖蘸清水,赵老师在笔尖单侧蘸清水。还可尝试笔肚注墨(水)法:用另一支毛笔在笔肚上滴墨,笔尖是清水,此法可用于烘云。上述技法可互补。

烘云时把纸打湿和不打湿相比,前者去笔痕效果好。雪地皴法不用打湿,烘云法建议打湿。

钱伟荣作品《春回大地》

结构重塑

结构重塑在于“破”。墨色太浓太淡、线条太平太方太圆、结构太直太高太矮、树干太高、树枝太长等,都要反其道而“破”之。墨色太深还可用颜色破之。不放过不舒服处,直到改好。初学时多浅色入笔,山石结构先不要切得太碎,结构中多留空隙便于插入其他安排;如有线条把水和透气口切断,可把线条改成桥或树枝;有的局部太平可用干笔皴些结构;颜色太淡可用重墨或加树点景等,使画面鲜活起来。

给山石树干上色时避免平涂,顺着山石、树干结构上色,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干有湿,笔上蘸不同墨色效果更好;让更鲜明的结构补充原有结构,追加树木、房屋、道路、舟桥、亭台等,穿插、丰富或改变原有结构,皴出明暗;点缀水岸、远山、远景树林(比例依次比前面小),后边墨色要浅于前面。

钱伟荣作品《山水》

协调融合

观大师画作,颜色过渡融合,线条及其亮、灰、暗面衔接自如;颜色融于山、水、雾、云不显突兀,常用的有接染法、撞色法等;点苔用笔尖儿直接对着纸戳不出尖角,状如胡椒、鼠尾等,苔点的颜色、形状、构图、聚散都含有审美。

一块立体山石的两侧,皴一面还是两面取决于聚焦光在此石中间还是侧面,前者应该皴向两边渐退,后者皴同方向的暗面。山石的山顶如有植物为暗面,作树丛和植被;如没有植物,就把亮面留给山顶,配些苔点。表山石前后,前面分别用较重(或较轻)笔墨画其线条结构和树木,亮度有反差以显出前后;表景物的距离感可用留白,让之间有云雾感,把后边景物推远。

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雨点皴看起来像山脉厚厚的植被,没有单调压抑感,感到山的雄浑、厚重、伟岸,仔细观察其皴法留下不同墨迹的颜色、深浅、厚度、形状,确实很美。皴有形,擦无形,擦可显山石质感。

面对作品总有再加一笔更完美的冲动,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取决于画家的艺术积淀、人文胸怀、笔墨功夫,体现画家对作品的理解、对结构的分析、对布局的调整、对气势的把握。

纲举目张

掌握国画的关键技法,可以纲举目张。如构图、笔墨、写意、情境。

构图:山石特有的点、线、面,形成变化多样的构图,各种形状的方、圆、角等,表达着画家的审美取向。中国画是意象性取形、传情,是画家意识、修养的体现。画家须对每幅构图有精心的设计。三远法是构图基础,常常三法结合来用。

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齐白石的笔墨朴实、厚重、柔和,八大山人的笔墨冷峻、孤傲、苍凉。笔墨之美是画家毕生追求的境界。笔墨结构会透出作者气息,给人以不可言表的审美感受。作为画家,要挖掘和整理出自己的笔墨语言,与时俱进,力求表现“笔墨当随时代”的意境。

钱伟荣作品《山水条屏》

写意:绘画是视觉享受,更是心灵感应。中国画作为意象绘画,运用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来抒发画家的心胸和意念,是画家情感的独特表达。像书法一样放笔开去,看似未经思索,其实在整个创作中笔意相连,正是国画写意性魅力所在。让一切深刻的思索和设计都洋洋洒洒地奔泻在笔墨之中,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写意境界。

情境:中国画有深邃的情境之美。画家创作时情景交融,提取客观物象精粹,经过艺术创造,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画是诗的艺术。画家通过形象、构图、笔墨、色彩等手段,表现诗一样强烈、动人的艺术效果,体现中国画的情境之美。画家须强化自己的艺术思维,找到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作品的独创性。

钱伟荣,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教授、高级经济师。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历经商业、教育等行业跨到美术界:先后拜师申世辉、李毅峰、董希源等大家。曾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京津冀组委会文化艺术指导、天津市河西区文联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荣宝斋董希源山水画研究工作室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