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两岸就统一表态,赖清德大开倒车,郑丽文让人失望,董军正告美方

近期的台海表面看着挺平静的,但实际上私底下的舆论却没有停过,几方势力的密集发声,仔细一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对话,而是三套

近期的台海表面看着挺平静的,但实际上私底下的舆论却没有停过,几方势力的密集发声,仔细一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对话,而是三套完全不同“故事剧本”的激烈碰撞,每一方都在竭力向世界讲述自己认定的那个版本。

这不只是一般的政治表态,而是一场围绕着“统一”、“主权”和“现状”的话语权争夺战,大陆国防部长、赖清德以及国民党代表的言论,构成了三条看似平行却又处处交锋的叙事线。

北京的叙事逻辑,可以说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战略自信,在东盟防长扩大会议这种国际场合,国防部长董军当着美国防长的面,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两岸的最终走向是历史的必然,没有第二个选项。

这番话,与其说是给台湾听,不如说是直接为整个议题划定了框架,告诉全世界,终局早已写好。

当然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大陆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和善意,他们将和平统一视为首选,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比如国台办主任在天津会见国民党代表萧旭岑,以及第一时间向当选的郑丽文发去贺电。

这都是在努力争取和平的可能,但另一方面,这份善意有明确的边界,大陆毫不含糊地亮出了底线: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动武的开关,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和平统一的希望变得渺茫,或者“台独”势力触碰红线,解放军有绝对的能力和信心采取行动。

对于岛内一些人寄予厚望的军事推演,大陆方面的评价可谓不屑一顾,直斥其为“儿戏”,认为根本不堪一击,这种底气源于他们对自身军事与非军事综合实力的评估,他们手上的牌,远不止军事一张。

与大陆的从容和定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的激进冲撞,刚刚上任的赖清德,在短短三天内两次抛出“两岸互不隶属”的论调,这无异于在历史的轨道上猛踩刹车,甚至挂上了倒挡。

他所讲述的,是一个企图通过强硬姿态创造“事实独立”的故事,为了让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可信,他高调展示向美国采购的M1A2T主战坦克,鼓吹“以武谋独”。

有人揣测,他之所以如此急不可耐,或许是受到了此前美中首脑会谈未提及台湾问题的鼓舞,自认为有了更多空间。

但这套叙事,本质上是一场豪赌,它将少数极端分子的情绪奉为圭臬,却把台湾民众的安危当成了赌桌上的筹码,这种老调重弹不仅开错了方向,更直接冲撞了大陆划下的红线,极大地增加了区域风险。

如果说民进党的故事是烈酒,那国民党近期的叙事就更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力,郑丽文等人提出的“不统不独”,试图在两岸的夹缝中寻找一个“维持现状”的安逸角落,她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前往北京,希望推动和平。

这番表态听起来很温和,但这套话语的内核却充满了矛盾,一边主张“不武”,另一边又放不下“武力保台”,这种模糊性让其立场显得十分尴尬。

大陆方面原本对国民党抱有善意,期待他们能成为稳定两岸关系的力量,但这种白开水式的表态,却让许多统派人士大感失望。

批评者认为,国民党这种看似中间的路线,本质上和民进党的“台独”区别不大,只是手法更隐蔽,它辜负了大陆的善意,在客观上反而助长了民进党的嚣张气焰,也打击了岛内期盼和平统一民众的热情。

这种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的拖延战术,被大陆方面定性为一种“耍流氓”的行为,无法为台湾带来真正的希望。

无论岛内的政治人物如何编织自己的故事,都无法绕开三个冰冷的“硬现实”,这些现实,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台湾所有“拖延”叙事的根基。

如今被反复吹嘘的“靠美保台”神话正在破灭,越来越多的人看清,美国对台军售更像是一门生意,时常“收钱不办事”,扣留战机等行为让人生疑。

更重要的是,大陆已将博弈的层面拉高,在国际场合直接对美国提出“公开声明反对‘台独’”、“不寻求遏制中国”、“不寻求与中国冲突”等要求,明确表示在家门口的事务上,无需再看美方脸色。

而且双方日益悬殊的实力对比也非常重要,随着大陆的崛起,台湾在军事、经济乃至国际空间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个中国”原则下日益孤立的国际地位,是无法靠几句口号改变的,在这种现实面前,“以武拒统”的叙事显得愈发空洞。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岛内民意的变化,当政治人物在台上为选票操弄两岸议题时,普通民众正在为物价上涨和青年就业困难而发愁。

政治的口水仗无法填饱肚子,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开始出现,民众真正渴望的是稳定与发展,人们逐渐明白,只有让两岸关系和平对接,大家的生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台海这场话语的战争,看似喧嚣,但结局或许早已写下,大陆方面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坚定的战略意志,构建了一套掌握最终解释权的“历史必然”叙事。

相比之下,无论是民进党的激进冒险,还是国民党的模糊拖延,都因无法解决现实层面的三重压力而显得根基不稳。

当政治言辞与民众的切身感受、与不可逆转的实力天平渐行渐远时,任何想要拖延的叙事,最终都会失去听众,到头来,决定台海故事最终篇章的,不会是口头上的立场,而是现实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