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一篇《明明是人满为患,同时又财政紧张,贾府为什么不裁员?》,有网友留下了这样的评论:“裁一百个丫鬟能省多少?主要还是收入问题”。
这位网友一定是内行。不是《红楼梦》的内行,而是经济的内行。因为光靠裁员,肯定解决不了一个企业一个集体的财政困难问题。不过呢,遇到财政问题,是否需要裁汰冗员?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而在《红楼梦》里,裁员又不止是态度问题,还有更深的影响。
从前我分析过,贾府败落的根源,是人才的缺失。如果有一两个出色的人才,哪怕再多几件犯罪,也能轻拿轻放;哪怕再挥霍,也可以维持收支平衡,花得多挣得多嘛。但是现实问题是贾府并没有出色的人才,唯一“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宝玉,却坚定地不肯走这条路,你能怎么办?
没有出色的“继业”人才,那就只能缝缝补补,想办法延缓衰败:在收入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想办法节约开支。而裁员,就是节约开支的重要手段。
当然,那位网友的话,是有道理的。一个丫鬟的月钱,不过是一两、一吊、五百钱,贾府“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除掉主子小姐与姬妾,余者工资总数,也不过一月几百两。想想元春省亲,光是“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有二万的预算,省下这点儿月钱,的确是杯水车薪。况且裁员也是少部分,难道还能把所有丫鬟都打发掉、事事由太太奶奶小姐们自己动手?
可是,裁员就只是裁丫鬟吗?
探春的改革,主要范围在大观园里。王熙凤向王夫人建议裁员,也是针对丫鬟们。这是她们的局限,不仅是眼光,也包括权力:就是王熙凤,最多撵走周瑞儿子,还被赖嬷嬷拦住了,她有开除赖大、林之孝等人的权限吗?
跳出“内帏”的圈子,我们来看看这一番话,是林之孝对贾琏说的:“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他的裁员方案,是把“老家人”放在“里头的姑娘”也就是丫鬟前面的。
丫鬟们身上的开支,不过是月钱、吃、穿、脂粉、赏赐,最多是司棋闹厨房时的损耗。可这些“老家人”们呢?赖大家的花园,规模接近大观园的一半,“家去一般也是楼房厦厅”,孙辈的赖尚荣还捐了官、授了实任。他家还靠贾府的月钱赏赐过日子吗?
然而,赖家人在工作上却乏善可陈。赖二故意安排“权当一个死的就完了”的焦大去送客人,导致一场风波;赖大在元春封妃、贾政被传入宫、贾母众人等得“心神不定”的时候,回来禀报,却说是“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工作没有一点主动性;王熙凤想挑个好丫鬟,“赖大家的如今事多,也不知这府里谁是谁”,内务大总管(赖大是荣府大总管,赖大家的就是内务大总管,荣国府体例如此)居然“不知这府里谁是谁”,她忙着干什么去了?
当然是忙着自己家的“营运”。赖家人早就不把贾府的总管工作,放在心上了。而实际负责工作的林之孝夫妻,女儿只是个三等小丫鬟,儿子也只是宝玉的小厮(我在《那句娇声嫩语的“哥哥”,隐藏了多少信息?千里伏脉直到八十回后》中推论过了,欢迎考古)。有赖大一家占据宁荣二府的总管位置,林之孝等就没有升迁的空间。甚至,因为升迁无望,他还可能萌生去意,会找机会离开荣国府。这样一来,荣府又少了一根支撑。家庭的败落,就是这样一根一根、一块一块、逐渐完成的。
裁员能解决财政问题吗?不能。但裁员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剔除一部分腐朽,带来一定的活力,让贾府的败落,得到一定的缓冲。这是有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