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伊斯兰粮食产量:这国超1千公斤,多国100以下

在粮农组织报告的《需要外部粮食支援的国家》名单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会员国占当期41个国家的比重超过一半。区域冲突、气候和

在粮农组织报告的《需要外部粮食支援的国家》名单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会员国占当期41个国家的比重超过一半。

区域冲突、气候和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低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滞后的社会服务制度,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个广为人知的事情是,从秦朝到现在,麦子才熟了2000多回。但很多人忽视的事实是,从秦朝到现在,农业技术又进步了多少?国内外两千多年的失败经验表明,传统的农耕技术,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农业工业化,是解决吃饭问题唯一的出路。

伊斯兰合作组织有这么多国家存在粮食短缺问题,这些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到底是多少?真的少到吃不饱饭吗?

基于各国人口数量和谷物产量的人均谷物产量天梯图,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2022年的数据表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这组数字令人心惊——57个会员国,有40个(占比70%)人均谷物产量不足200公斤,远低于国际粮食安全线400公斤的标准。

在这张犹如粮食安全"体检报告"的天梯图上,只有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圭亚那等少数国家站在高处,而更多国家却深陷粮食产能的洼地。

哈萨克斯坦以1100公斤的人均产量遥遥领先,成为伊斯兰粮食体系的"北大仓"。土耳其455公斤、孟加拉国369公斤稳居第二梯队。

但令人担忧的是,从第三位开始就出现断崖式下跌——埃及、苏丹、印尼等国已跌至300公斤区间,而也门、科摩罗等国更是不足100公斤,连基本口粮都难以保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石油富国并未变成粮食富国。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等产油国虽然人均GDP高企。

但人均谷物产量却普遍低于50公斤,形成鲜明的"经济富裕、粮食贫困"反差,这暴露出这些国家农业基础薄弱、高度依赖进口的脆弱性。

非洲地区的粮食困境更为严峻。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深陷200公斤以下的"饥饿区间",索马里和吉布提甚至不足30公斤。

这些数字背后,是频繁的旱灾、落后的农业技术和持续的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局之道或许藏在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农业复兴"和哈萨克斯坦的"黑土地计划"中。

前者通过兴修水利、推广滴灌技术,在干旱高原上打造出粮食产区;后者通过中哈农业投资合作,开发了200万公顷现代农业园区。

这些案例证明,伊斯兰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创新突破农业瓶颈。

更重要的是构建"粮食共同体"。伊斯兰国家拥有全球1/4的耕地资源,但产量却只占12%。

若能建立统一的农业技术共享平台、粮食储备体系和贸易通道,完全可以实现内部互补。

比如东南亚的种植技术+中亚的土地资源+海湾国家的资金支持,就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评论列表

姚剑
姚剑 3
2025-10-17 13:28
学学印度人均粮食不高,却能出口大米。

用户10xxx80 回复 10-17 16:24
印度粮食产量不低 只是出口太多了 留下来给国民的粮食极少

用户11xxx43 回复 10-19 23:07
肉食消费少,饲料用粮少。我国是04年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的,主要就是饲料用粮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