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小型水库智能监测系统:构建水利安全数字防线

一、引言:小型水库管理的科技化转型刚需小型水库作为防洪、灌溉、供水的核心水利单元,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区域经济。

一、引言:小型水库管理的科技化转型刚需

小型水库作为防洪、灌溉、供水的核心水利单元,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区域经济。传统人工巡检受限于 “数据滞后、覆盖盲区、响应迟缓” 三大痛点,难以应对极端天气频发与设施老化带来的风险。依据 “统筹协调、因库制宜、实用有效、信息共享” 原则,依托物联网、传感技术与数字孪生构建智能监测系统,整合雨水情测报与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实现从 “人工经验判断” 到 “数据精准驱动” 的管理范式变革,筑牢水利安全数字防线。系统建设运行严格遵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61)、《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SL725)等相关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符合规范要求。

二、雨水情监测系统:多维度水情感知与智能预警体系

(一)立体化感知网络架构与核心设备配置

系统以降水量、库水位、视频图像为核心监测要素,结合工程规模与流域特点合理布设监测站点。

降水量监测:小型水库至少设置 1 个监测点,流域面积超 20 平方千米的增设具有流域代表性的监测点;站点选在平坦空旷处,规避地形与建筑物干扰,选用翻斗式、声波式或称重式雨量计,分辨率≤0.5mm,适配当地降水特点与面雨量计算精度需求。

库水位监测:设置 1 个自动监测点、2 组人工观测水尺与 1 组水准点,自动监测点优先选在水面平稳的上游坝面或稳固岸坡,可与降水量监测点合并建站;自动监测采用浮子式(有水位井条件优先)、雷达式等水位计,水尺按坝型选用直立式、矮柱式或斜坡式,监测分辨率≤1cm,水准点采用 1985 国家高程或珠基高程,与水库运行坐标系统保持一致。

视频图像监视:具备通信条件的小型水库必设,小(1)型不少于 2 个监视点,小(2)型不少于 1 个,坝长 500m 以上按需增加;覆盖大坝迎背水坡面、溢洪道等关键部位,采用网络摄像机(适宜视频传输)或可拍照摄像机(仅移动互联网),具备夜视功能且视距≥50m,输出画质统一为 1080P。

(二)高频次数据采集与多信道传输机制

采集频率:降水量、库水位数据采集与定时发信间隔≤5 分钟;视频图像汛期采集间隔≤1 小时,非汛期≤3 小时,24 小时在线模式存储时间≥15 天,支持实时查看与定时推送。

传输方式:各类监测数据汇集至一台物联网终端统一通信,优先采用有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或 NB-IoT 等公共信道,未覆盖区域采用超短波或人工报送;通信规约符合《水利数据交换规约》(SL/T783)、《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具备一站多发功能。

供电保障:采用太阳能板浮充蓄电池为主的双路供电,雨水情测报设备可耐受连续 30 天阴雨天气,视频设备可耐受 7 天;蓄电池推荐 12V 电压,供电电流能力达设备最大工作电流的 1.5 倍,具备过充保护与过放报警功能,市电供电需满足 220V±20% 电压、50Hz±2% 频率要求。

(三)动态建模与多模态预警决策系统

监测平台集成水文模型,结合水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需提前通过溢洪道泄流能力分析推算),实时分析水情变化。预设三级水位阈值,当监测数据触发预警条件时,通过短信、APP 弹窗等多模态通知管理人员。平台预留人工采集数据填报渠道,支持降水量、库水位等数据的自动与人工报送互补,确保数据连续性。

三、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全生命周期结构健康诊断体系

(一)渗流渗压监测:分级布设的三维感知网络

渗流量监测:存在渗漏明流的大坝必设监测点,小(1)型水库至少 1 个,小(2)型坝高 15m 以上或影响较大的至少 1 个,有分区需求的按需增加;采用水位仪结合量水堰监测,自动监测选用振弦式、激光式等设备,分辨率≤1mm,仪器安装前需经检验测试,符合《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SL530)。

渗流压力监测:

土石坝:小(1)型、坝高 15m 以上小(2)型设置 1-2 个监测横断面(最大坝高或渗流隐患段),坝长超 500m 按需增加;每个横断面设 2-3 个监测点,分布于坝顶下游侧、坝脚等关键部位,存在绕坝渗漏的增设对应监测点。

重力坝及拱坝:根据廊道、帷幕与渗流情况设置扬压力监测点,下游水位或近坝地下水位监测点按需布设。监测采用渗压计(测压管安装),分辨率≤1cm,安装埋设符合《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SL531),同步开展渗流计算工作。

(二)位移变形监测:人工与自动结合的立体方案

布设原则:小(1)型水库、坝高 15m 以上或重点小(2)型水库必设,其他按需配置;土石坝以垂直位移监测为主,重力坝、拱坝以水平位移为主,坝顶下游侧设置 1 个变形监测纵断面,土石坝可按需增设横断面;在基础稳固的坝端或近坝区域设置工作基点与校核基点。

监测方式:人工观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每季度不少于 1 次;有条件地区采用 GNSS、全自动全站仪实现自动监测,每天不少于 1 次,监测标准参照《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1)。

(三)多参数耦合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

系统整合渗流量、渗流压力、表面变形数据,通过耦合分析评估坝体结构安全。渗流量、渗流压力自动采集与发信间隔≤1 小时,自动监测失灵时人工观测每周不少于 1 次;当数据超出正常阈值(如渗流量突增、浸润线超设计高程)时,触发分级预警,为维修加固提供量化依据。

四、系统集成与应用实践

(一)省市级一体化监测平台架构

平台采用省、市、县、水库管理单位四级共用模式,以省级平台为核心汇集各类监测信息,与水文、防汛指挥系统共享,实现与部级平台互联互通。平台具备数据统一存储、实时查看、历史查询、设备运维等功能,支持视频图像与监测数据融合展示,可远程配置监测频率与预警阈值。

(二)标准化建设与运维保障

防雷保护:立杆安装的监测设备顶部设避雷针,杆体防雷接地阻值≤10Ω;雨水情遥测终端、数据采集装置等配置避雷器,避免雷击损坏设备。

设备要求:选用具备自动测报、断电存储、网络安全防护功能的成熟产品,与现有除险加固、安全运行标准化项目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运维体系: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平台实时监控设备状态,记录测点标识、安装位置、仪器参数等信息,确保监测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五、未来展望:构建智慧水利生态体系

随着 5G、边缘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系统将向 “全域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调控” 升级。探索无人机巡检、水下机器人等移动监测终端的应用,完善空 - 天 - 地 - 水一体化网络;深化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优化洪水演进与溃坝风险预测模型;推动与闸门控制系统、灌区管理平台联动,形成 “监测 - 分析 - 调度 - 反馈” 闭环,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