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兴县小米:黄土坡上的 “金颗粒”,藏着晋地农耕的烟火气

兴县的黄土坡,是小米生长的绝佳温床。这里的黄土层深厚松软,透气性好,就像给谷子铺上了一层疏松的 “棉被”,让根系能自在地

兴县的黄土坡,是小米生长的绝佳温床。这里的黄土层深厚松软,透气性好,就像给谷子铺上了一层疏松的 “棉被”,让根系能自在地向深处延展,汲取地下的养分。而且黄土保水保肥能力强,哪怕遇到少雨的年份,土层里储存的水分也能让谷子稳稳扎根生长。晋西北的光照格外充足,白天太阳把土地晒得暖洋洋,谷子在阳光下尽情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着糖分和营养;到了夜晚,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又能让谷子把养分牢牢锁在颗粒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仿佛是大自然专门为兴县小米量身打造的 “培育棚”,让每一粒小米都攒足了劲儿生长,才有了那独特的香甜口感。

在兴县,种小米从来不是简单的农事,而是一辈辈传下来的 “手艺”,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晋地农耕的讲究。开春后,农人要先把土地深耕一遍,用犁把板结的黄土翻松,再用耙子把土块耙碎,让土地变得平整松软。接着是选种,他们会从去年收获的小米里,挑出

颗粒最饱满、色泽最鲜亮的作为种子,这是对土地最基本的敬畏。播种时,农人一手提着种子篮,一手匀匀地撒种,脚步迈得不急不缓,种子落在松软的黄土里,像是给大地撒下了一把希望。

谷子生长的日子里,农人也闲不下来。幼苗刚冒头时,要趁着雨后土壤湿润去 “间苗”,把长得过密、过弱的小苗拔掉,给壮苗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除草更是少不了的活儿,农人扛着锄头走进谷子地,弯腰弓背,一行行地清理杂草,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黄土里,却滋润了谷子的生长。他们不慌不忙,遵循着 “人勤地不懒” 的古训,用双手守护着这片谷子地,等待着丰收的到来。

秋天是兴县最热闹的季节,也是谷子收获的季节。农人们拿着镰刀走进谷子地,“唰唰” 的割谷声在黄土坡上回荡。割下的谷穗被捆成一束束,立在地里晾晒,远远望去,像是一片金色的小森林。等谷穗晒干后,就到了 “打谷” 的环节,这是最有烟火气的时刻。院子里铺好塑料布,把晒干的谷穗倒在上面,男人们拿着连枷,高高举起,再重重落下,谷粒便从穗子上脱落下来,蹦跳着落在塑料布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像是在奏响丰收的乐曲。女人们则蹲在一旁,把脱落的谷穗秸秆归拢好,时不时拿起扫帚,把散落的谷粒扫到一起。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偶尔捡起几颗金黄的谷粒,放在手里把玩,笑声和打谷声交织在一起,满是丰收的喜悦。

脱粒后的谷子,还要经过扬场。农人们趁着有风的日子,把带壳的谷子用木锨扬向空中,风会把较轻的谷壳吹走,留下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这一步是对收获的最后筛选。最后,把干净的谷粒送到磨坊去碾米,随着石磨的转动,金黄的小米便从磨盘里流淌出来,捧一把在手里,温热的触感带着黄土的气息,凑近闻一闻,是淡淡的米香,那是兴县大地最本真的味道。

在兴县人的生活里,小米早已不是简单的粮食,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气。清晨,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锅里煮着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米香顺着窗户缝飘出来,唤醒整个村庄。中午,用小米焖饭,搭配着自家腌的咸菜、炒的土豆丝,简单却吃得满足。逢年过节,主妇们还会用小米做黄米糕,蒸好的黄米糕软糯香甜,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这些用小米做成的食物,承载着兴县人的生活记忆,也延续着晋地农耕的烟火气。

兴县小米,这黄土坡上的 “金颗粒”,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质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