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大授衔之时,在原东北野战军的纵队级军事主官中,只有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第12纵队司令员钟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其余要么是中将、要么是上将。客观来说,亮剑中“丁伟”的原型钟伟将军,由于革命资历较浅,挂一颗将星并不算离谱,因为他只是107位“正军级”干部之一。
然而贺晋年的情况可不一样了,在1952年的军队级别评定中,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贺晋年,被评定的是“副兵团级”,这个级别的将军仅有44名。
须知在正军级(四等一级)之上,还有准兵团、副兵团、正兵团(三等三级、二级、一级)三档,所以贺晋年的军队级别(三等二级),整整比钟伟高了两级,同时还破格享受行政五级待遇。
彼时东北军区的副政委周桓(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开国中将)、后勤部部长李聚奎(开国上将)等三人,也一起被评为副兵团级,注意东北军区那可是六大军区之一,对大军区副职的级别评定幅度,也是有明文规定的:
“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部长,一般应在正、副、准兵团范围内确定,个别资深的副司令员、副政委可评为军委委员级”。
贺晋年身为大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职务完全符合前述要求,定为副兵团级非常合理,而另外三位东北军区的首长,最低也是中将衔。
因为1955年大授衔时,按照军衔授予和军队级别的对应方式,副兵团级的原则是:“多数授中将、少数授上将”。
所以贺晋年的军衔至少应是中将起步,考虑到革命资历相当深厚,又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等因素,如果没有意外,授上将衔也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1955年7月,解放军总干部部最初给贺晋年拟定的,却是大校军衔!而这是副军职和正师职的应授衔级。
一、贺晋年革命资历确实深厚
关于贺晋年将军的早期革命生涯,此间不赘述了,只说职务的大致变化过程:
1935年1月起:陕北红27军第84师一团团长;
1935年11月起:陕北红27军第81师师长;
1936年12月起:陕北红27军军长。
也就是说,贺晋年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即已担任过红军的师长、军长等职务,尽管陕北红军的兵力规模不大,但是以贺晋年的军职,也绝对属于代表人物之一,顺便说一句,红军时期的军团长或者军长,基本是上将起步。
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是由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以及陕北红军的红26军、红27军共同组成的,著名的开国上将韩先楚和刘震,在1936年晚些时候的职务,一个是红78师师长、一个是红75师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底,贺晋年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警备第1团团长,该团是以第120师的辎重营、炮兵营为基干改编而来的,是二方面军的老底子,此时的韩先楚还只是115师688团副团长,而刘震是688团政委。
抗战胜利前夕,贺晋年已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长、兼三边警备司令员,此时韩先楚在抗大学习(原任新编第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刘震任新四军第三师第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春,贺晋年奉命出关,担任合江军区司令员,为了稳固北满根据地,在林海雪原中坚决剿匪,谢文东、李华堂等有名的匪帮,都是被贺晋年率部消灭的,功莫大焉。
至1947年春以后,贺晋年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第7纵队副司令员,同一时期,刘震担任第2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担任第4纵队副司令员。
1948年3月,贺晋年再升任第11纵队司令员,跟刘震、韩先楚(升第3纵队司令员)并驾齐驱,都成为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军事主官,此后第11纵队参加了塔山阻击战,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1949年初平津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这三位将军的职务仍然不相上下:
贺晋年: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
韩先楚: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
刘 震:任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兼第39军军长。
特别用韩先楚、刘震两位将军的职务来比较,是因为这三位将军都出自红十五军团,都担任过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也都担任过第四野战军的兵团副司令员兼主力军长,革命资历和军队职务几乎同步。
众所周知,韩先楚、刘震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且在军中毫无争议,然而贺晋年却被初定为大校军衔,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其命运坎坷的转折点,是1950年5月的一次工作调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