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看完《震耳欲聋》,终于明白诈骗分子为什么那么猖狂了

2025国庆档的大银幕虽然没有票房奇迹面世,却有着近几年最丰富的故事题材,这之中,由万力执导,饶晓志监制,檀健次主演的《

2025国庆档的大银幕虽然没有票房奇迹面世,却有着近几年最丰富的故事题材,这之中,由万力执导,饶晓志监制,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口碑相当出色。

《震耳欲聋》这部电影,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诈骗与发声。

先说诈骗,这是电影最警醒观众的元素。

《震耳欲聋》是国内首部聚焦聋人(听障人士)群体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主线剧情的矛盾焦点便是听障群体遭遇理财诈骗失去房产。

对很多网友来说,“诈骗”这个词大家很熟悉,且非常了解其危害性,在大量反诈宣传的教育下,基本上每位同胞都有着防范诈骗意识。

但,已经到了全民反诈时代,为何诈骗案件还是层出不穷?

《震耳欲聋》给出了一个起关键作用的答案:定制化诈骗。

犯罪分子的套路往往不是一套固定公式,而是一场人性被利用的淋漓尽致地犯罪,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防范意识,诈骗分子却也有他们的精细方案。

每一种诈骗方案都有特定的“受众”,他们了解这个受众的欲望,了解这个受众的习惯,他们知道如何与这个群体拉近关系,知道如何获取特定受众的信任。

比如聋人对CODA的天然信任。

CODA意指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他们熟悉聋人群体的诉求,又同时拥有健听人的生活,对这两个群体都非常了解,被默认是健听人和听障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健听人与聋人群体之中,容易被忽略、与健听人日常沟通困难、渴望得到社会重视、渴望被听见的聋人群体,显然内心对CODA的依赖性更强。

如果这位CODA又拥有足够的善良与威望,依赖更会化为信任,甚至崇拜。

电影里诈骗首脑金老板,便是一位CODA,但并没有化为沟通的桥梁,而是将罪恶化作了伸向同胞的刽子手,利用自己在这个群体的优势,为他们定制了诈骗方案。

他将自己包装为成功“企业家”,大肆宣传自己的CODA身份,并对听障、CODA群体表现出满满的“爱心”,会资助聋人子女,把慈善企业家标签营造的相当闪亮。

一个有威望的CODA,于聋人群体有着天然信任滤镜,这时候,他抛下的利益诱饵无论有多少漏洞,都会吸引一群忠实的“信徒”。

信徒,又在内心那份坚定的信任与推崇下,吸纳更多的信徒。

盲目的信任与内心的贪欲,成了陷阱的温床,再加上套路化的紧迫情绪渲染,人们往往便会一头扎进去,等失重感来临时,一切已经成定局。

这中间,或许会有人已经察觉了异常,可推翻眼前这份馅饼,相当于推翻自己的信任、选择,直面自己的错误,直面情感、精神与金钱的多重坍塌。

在定制化的诈骗里,掉入陷阱那么容易,意识到踩在陷阱之上,却那么困难。

不要小瞧这份定制化的威力,聋人群体有他们的“CODA企业家”,其他群体也有他们的伪装馅饼,在定制的套路化,每个人都可能是“受众”。

我们都知道天上掉不下馅饼,但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内心隐藏着等待天上掉馅饼的欲望,时刻警醒,时刻防备,不要低估信任,也不要低估诈骗。

诈骗团伙里有一位CODA金老板,普通人群体里,也有一位CODA律师李淇,两个人有着相似的出身,相逢时却有着不同的境遇。

彼时,金老板是金光闪闪的企业家,李淇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地摊律师。

他在打造金屋,他在奔波糊口。

他站在社交的顶端,他在社交的底层。

出身于聋人家庭,成了金老板敛财的踏板,出身于聋人家庭,也为李淇留下深深的自卑烙印,他渴望光鲜的生活,渴望漂亮的活着。

可现实却是聋人与贫困的双重家庭标签,既留下自卑,又给不了托举,甚至,还有着父亲的索取,成年人的窘迫,往往越掩饰越尴尬,越掩饰越无处隐藏。

原生烙印与当下窘境,让李淇迫切想要实现阶级跨越,但社会的默认“规则”往往却在告诉人们想要快速“成功”,就不能那么守规则。

所以当金老板向李淇抛出诱饵时,从地摊到CBD32楼的欲望,很快便战胜了人性,对“成功规则”的臣服,战胜了对公平正义的捍卫。

也许那一刻,李淇心中还有着一份自我消解:作恶的是金老板,我只是选择沉默,我只是选择看不见……我想过得好一点,想让别人看得起,有错吗?

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老板抛给李淇的也是一份“定制诈骗”方案,这份诈骗最高明之处却是直击人性弱点,让人主动入瓮,主动去将不合理合理化。

再说发声,这个关键词是《震耳欲聋》最重要的内核。

金老板为李淇的“量身定制”在前期非常成功,32楼的风景对李淇太具诱惑,为了捍卫自己的“成功”,他宁可与同伴决裂,选择漠视同胞的苦难。

但……金老板的底色是贪婪无度的高俅,李淇的底色却是想要反抗不公的武松,在遇见金老板之前,他并不是“隐形社会规则”的捍卫者。

他自卑、窘迫、渴望脱离原生环境,却也有着捍卫公平正义的初心,有着一位好律师的初心,早期破败的地摊律所,便是李淇不愿向黑暗妥协的证据。

欲望与窘迫,动摇了武松的内核,让他成为踩着聋人群体向上爬精致利己者,让他成为想要招安的宋江,不断催眠自己招安(妥协)才是正确的归宿。

但,站在32楼笑看辉煌“成果”时,李淇活成他喜欢的模样了吗?

并没有。

他比过去,对自己与聋人标签挂钩更加敏感。

他比过去,更像他厌恶成为的人。

过去,他厌恶被叫“哑巴的孩子”,可现在,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哑巴”。

聋人的哑,是因为听不见而无法学习正常说话,是生理上的哑;李淇的“哑”,是为了成功装聋作哑,为了利益沉默,他能说话,精神上却成了哑巴。

他代表的,是很多为了利益向不公妥协的群体,抗争过、努力过,终向不公低头放弃,在利益与人性面前,选择了过往始终得不到的利益。

在李淇这份经历与选择里,有很多现实社会的缩影,相信不少观众也感同身受。

这个选择也有一个很讽刺的闭环,很多人的沉默纵容了不公平的发生,很多人的妥协与融入,加固了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

而这个隐形的“社会规则”又不断损害着公平正义这个真正的社会运行规则,当不公与捷径开始猖獗时,当个正义的好人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

于是,有的人选择加入,选择沉默,沉默又助长着不公的火焰。

金老板的存在造就了32楼的李淇,32楼的李淇又让更多金老板肆无忌惮,妥协与沉默的循环代价便是恶性循环越来越大,公平与正义不断被侵袭。

曾经,李淇认为自己只需要付出沉默与良心谴责就好,可后来,他看到了被诈骗的马叔,在诈骗分子放烟花庆功时被愧疚压垮点燃煤气的吴阿姨。

恶的滋长永无止境,每个人普通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踩在同胞身上的成功永远拷问着正常人的良知,那个带着武松底色的李淇,最终回归本我。

在妥协与沉默加固的不公城堡里,需要有声音冲上云霄,打破壁垒。

在我们的人生里,我们需要为自己而战,为公平正义而战,如果没有英雄降临,那就做自己的英雄。如果我们的声音无法被听见,那就让我们的声音,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