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做好愚公三步,辟谷自然发生”
愚公三步分为1、叩齿吞津2、天行健3、看直播 做好这三步功课,普通人做到1-3个月,功课做好了,辟谷自然发生,我们就可以开启一场人生新的冒险,开启你的辟谷之旅。辟谷不是对身体的勉强,不是强忍着身体的不舒服,靠毅力来硬抗,它与绝食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些绝食不想吃饭的人,只是找到了辟谷的借口来伤害自己的身体,心里不想活了,做好愚公三步,辟谷自然发生,讲究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
02、“有心练功,无心成功”
“有心练功,无心成功”是一句充满东方智慧的修行与处世哲学,核心是将注意力从“追求结果”转移到“打磨过程”上,强调“专注耕耘”的价值远胜于“执着收获”,最终反而能更自然地抵达目标。它并非否定“成功”,而是用“淡化结果执念”的方式,让“成功”成为“扎实练功”的自然副产品。
03、“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对他充满期待就是了”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妈妈从小对我的期待很高,我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也很高,尤其是在学习上的期待,但是我达不到她的要求,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就生病了,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所以教育要讲究顺其自然,允许孩子长成她自己的模样,少些控制,多些夸奖鼓励和赞美,家里就会多些温暖,少些压抑。
04、“管好自己是神,管别人是神经病”
“管好自己是神,管别人是神经病”这句话,看似直白甚至带点调侃,实则戳中了人际关系中很常见的认知误区——把精力过度放在“控制他人”上,反而忽略了对自我的觉察与管理,最终往往既消耗自己,又引发他人反感。
l“管好自己是神”:难的不是“管”的行为,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持续的自我约束”。比如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负面脾气迁怒他人;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诱惑打乱节奏;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环境。这种“向内求”的自律,本质上是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力,不需要依赖他人的改变来获得安全感,反而能在复杂的关系里保持稳定,自然会让人觉得“通透又强大”。
l“管别人是神经病”:这里的 “管”,更多是指 “越界的干涉”—— 比如强行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标准生活(比如逼伴侣改变消费习惯、逼孩子按自己的意愿选专业)、过度评判他人的选择(比如对别人的穿搭、职业指手画脚)、试图控制他人的情绪(比如要求别人必须顺着自己的心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认知、需求和人生节奏,强行 “管别人” 本质上是在打破边界,既会让对方感到压抑、想要逃离,也会让自己陷入 “对方不改变我就痛苦” 的内耗里,最终吃力不讨好。
05、“自造富足相,自造健康相”
l“自造富足相”:指的是通过内心的满足和知足来营造一种富足的状态。真正的富足相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如豪车、名牌等,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受,即真心觉得自己“我够了、我有、我不缺”。这种心态会让人自然地流露出一种从容和自信,不会因为过度追求物质而陷入焦虑和攀比。同时,具备富足相的人还会有一颗乐于给予的心,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到富足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去帮助他人,这种无心布施的行为也是自造富足相的一种体现。
l“自造健康相”:意味着通过调整潜意识和生活方式来塑造健康的形象和状态。人的潜意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许多疾病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自造病相的结果,比如当人存在勉强、畏难、厌烦等心理时,就容易不自觉地制造疲劳相、病相。而自造健康相则需要深入到潜意识中,培育出积极健康的潜意识,比如通过每天晚上在迷迷糊糊的状态时,轻声但清楚地重复“我是健康的,我是快乐的,我是富足的”等话语,让潜意识相信身体是健康的,从而达到改善身体状态的目的。此外,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坚持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自造健康相的重要方面
06、“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l“自助者天助之”:这里的“自助”,不是孤立地“靠自己硬扛”,而是指一种“不等待、不抱怨、主动破局”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先做能做的事,在迷茫中先走该走的路,用自己的行动为“改变”创造可能性;而“天助”也并非“上天的奇迹垂青”,更多是个体主动行动后,自然吸引来的资源、机遇与善意。
l“自弃者天弃之”:“自弃” 并非指一时的低谷或脆弱,而是一种 “主动放弃自我掌控权” 的心态 —— 遇到困难就认定 “我不行”,面对挑战就选择 “躺平摆烂”,把人生的失败归咎于 “命运不公”“运气不好”,甚至刻意回避任何可能改变现状的努力。
这种 “自弃” 的本质,是切断了与 “外界助力” 的连接。
07、“凡是勉强的,都是不好的”
这句话的核心是“尊重规律与本心”——这里的“勉强”,既指“勉强自己”,也指“勉强他人/事物”,而“不好”并非绝对的“失败”,更多是指“过程痛苦、结果难持久,或违背事物本质”。
l勉强自己:内耗的根源
比如明明不擅长数学,却因“别人说理科有前途”勉强自己选理科,结果每天在题海里焦虑崩溃;明明不想参加无效社交,却因“怕得罪人”勉强赴约,全程强颜欢笑,事后只剩疲惫。这种“勉强”本质是“忽视自己的需求与能力边界”,把“应该做”当成“必须做”,最终要么在压力下放弃,要么即便达成目标,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
l勉强他人/事物:失控的开始
比如父母勉强孩子学不喜欢的乐器,孩子可能表面顺从,内心却抵触,最终半途而废;比如强行让性格内向的员工做销售,不仅无法发挥其优势,还会让他陷入自我怀疑。再比如勉强“三观不合的人做朋友”“强行挽留要走的人”,本质是“违背他人的意愿、事物的发展规律”,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或“得不偿失”。
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顺势而为”比“强行扭转”更有力量。真正好的选择、关系或结果,往往是“不费力的契合”——契合自己的本心,契合他人的意愿,契合事物的规律,而非靠“咬牙坚持”的勉强撑起来。
08、“冒险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有一定准备后,进行的尝试”
真正的冒险:“准备”是前提,“尝试”是核心。这里的“准备”,包括“风险评估”“能力储备”“兜底方案”:比如创业者想做一个新项目,不是 “一拍脑袋就开工”,而是先调研市场、分析竞品、积累启动资金、想好 “如果失败,自己能承受的损失上限”,这才是 “理性冒险”;
比如普通人想转行,不是 “裸辞后再找工作”,而是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领域的技能、积累相关人脉、确认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匹配度,再逐步过渡,这也是 “有准备的冒险”。句话的本质是: 冒险的价值,在于“突破舒适区,但不突破安全线”它不是“赌运气”,而是“在可控范围内,为了更优的可能(比如成长、机会、突破),主动承担‘可承受的风险’”——准备越充分,风险的“可控性”就越强,冒险成功的概率也越高。
09、“追求完美是一种病,得治”
这句话不是否定“对好的追求”,而是批判“过度追求完美”——那种“不允许有任何瑕疵、达不到100%就否定全部”的心态,它会像“病”一样消耗人,让人陷入“焦虑、拖延、自我否定”的循环。
l先看清:“追求完美”的“病状”
比如写报告时,反复修改开头,总觉得“不够好”,结果半天没进入正文,错过截止时间;比如做项目时,因为“某个细节没做到极致”,就不敢推进,导致项目停滞;比如对自己要求“必须做到所有人都满意”,一旦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陷入“我是不是很差”的自我怀疑。
这些“病状”的核心是:把“完美”当成“唯一标准”,忽视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进步比极致更实际”。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过度追求完美,本质是“用一个不存在的标准绑架自己”。
l“得治”的核心:接纳“不完美”,拥抱“完成与进步”
“治”不是“放弃对好的追求”,而是“调整标准”——从“必须做到100%”变成“先做到60%,再慢慢优化到80%”;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变成“接受瑕疵的存在,重点看‘整体是否有价值’”。比如写文章,先完成初稿(哪怕有语病、结构不完美),再修改润色,总比“一直纠结开头,一个字没写出来”强;比如自我成长,接受“自己有缺点”,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值得肯定,而不是“因为有缺点,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成长的空间。过度追求完美,会让人困在“对过去的遗憾、对现在的不满、对未来的焦虑”里,反而错过“完成的机会、进步的可能”;而接纳不完美,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行动,在“完成—优化—进步”的循环里,慢慢靠近“更好”,而不是停在“追求完美”的原地。
10、多夸少管,适用于所有关系
“多夸少管,适用于所有关系”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精准戳中了人际关系里最核心的需求——“被看见”与“被尊重”。它不是“放任不管”的敷衍,也不是“盲目夸赞”的虚伪,而是通过“减少控制欲、放大正向反馈”,让每一段关系都能在松弛的氛围里自然流动,最终实现“彼此滋养”而非“相互消耗”。
要理解这句话,需要先拆解“多夸”和“少管”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为何能适配不同类型的关系:
l先懂“多夸”:不是“吹捧”,而是“看见价值”
“多夸”的核心,是主动关注对方的“付出、进步与独特性”,并真诚表达认可,而非空泛的“你真棒”“你真厉害”。它的本质是“给关系注入正向能量”——人天生渴望被看见:孩子期待父母看见自己的努力,伴侣期待对方看见自己的用心,朋友期待彼此看见自己的在意,同事期待伙伴看见自己的贡献。
l再懂“少管”:不是“不管”,而是“尊重边界”
“少管”的核心,是放下“我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的控制欲,尊重对方的“独立选择与人生节奏”,而非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强加标准。它的本质是“给关系留足呼吸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认知、需求和试错的权利,过度“管”本质是“越界”,只会让对方感到压抑、想要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