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深圳大赛项目故事 | 远山乡村科学课:让科学之光照亮乡村课堂

在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30强项目中,“远山乡村科学课”项目如同一束跨越山海的光,为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搭建起桥梁。当“双

在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30强项目中,“远山乡村科学课”项目如同一束跨越山海的光,为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搭建起桥梁。当“双减”政策呼唤科学教育做加法,当乡村学校面临专业师资匮乏、实验资源短缺的困境,这个以“数字化赋能+双师共育”为核心的项目,正用生动的课堂实践,重新定义乡村科学教育的可能。

在距离成都200公里的达维镇,夹金山红军小学的藏族孩子们曾对科学课感到陌生。2024年,“远山乡村科学课”项目走进这里,改变了兼职科学老师周老师的教学轨迹。起初,缺乏经验的她面对科学课常感手足无措,直到项目带来“双师课堂”——她与北京的线上老师协同授课,三次参与项目工作坊式培训后,从紧张忐忑到自信从容,课堂上的实验演示越来越流畅。

面对从未教授过的科学课,起初周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地给孩子们“解读”课本。但每当学生问到她:为什么小灯泡会亮、有的船放在水里能浮起来有的不能是为什么时,周老师仅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解释。看着孩子们一知半解的眼神,在课上也低着头不怎么回应,周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

远山乡村科学课的到来,让周老师看到希望。项目利用“双师课堂”——北京的老师在线上通过班里的大屏给孩子们进行科学直播课,在线上直播中亲自演示实验过程,并用卡通动画讲解实验原理。周老师在线下给孩子们分发项目递送的实验材料包,协同授课。让原本枯燥的科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一下就吸引了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们,他们学得特别起劲。

周老师也通过参加项目组织的工作坊式培训,充实自己,能够与线上老师配合地更加默契。最初紧张和忐忑的心情,早已变得自信从容,利用实验给孩子们解答问题更得心应手。

班里的萱萱(化名)曾因家庭变故沉默寡言,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直到一节《滴灌专家》的科学双师课,让周老师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改变。在这节课上,始终保持沉默的萱萱突然执着地拼插着实验材料包,并且反复尝试每个管口是否能滴出水到土壤里。萱萱的表情很专注,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下课后,她主动找到周老师请教。虽然声音依然很小很轻,但是这是萱萱鼓起勇气迈出的一步,她说:我想在家做个滴灌系统,奶奶就不用天天到地里浇水了。

那一刻,周老师忽然明白:科学课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连接孩子与生活、与家人情感的纽带,是唤醒内心力量的钥匙。

作为响应“双减”政策的科学教育帮扶项目,“远山乡村科学课”以数字化手段为支撑,构建起“课程+师资+活动”的立体体系。项目团队自主研发适配乡村学生的科学拓展课程,依托学校多媒体设备搭建“双师课堂”,让每周一节的科学课实现“人人动手”;通过科技节、社团活动激活校园科学氛围,以工作坊、集体备课等形式开展进阶型教师培训,提升在地教师的授课能力。

截至目前,项目已联合腾讯、联想等企业开展29个科学类项目,覆盖全国17个省、自治区的600余所学校,惠及3649个班级的140587名学生,培训教师3505人次。在四川、云南等地的乡村学校,“一校一品”的科学特色逐渐形成:有的学校成立机器人社团,有的组建天文观测小组,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点燃探索欲。

项目的创新实践获权威认可,荣获第11届公益节“2021年度公益项目奖”,其“双师共育+资源下沉”模式被纳入多地乡村教育帮扶案例库,为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展望未来,项目规划清晰:为全国84个县4万余名学生持续补充科学实验材料,确保课程稳定开展;聚焦AI时代技术,让乡村孩子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科学课的重视,为教师提供官方激励;培育有潜力的乡村教师成为“种子力量”,以点带面提升区域科学教育水平。

每颗好奇的童心都值得被呵护,每个乡村孩子都应有触摸科学的机会。在“远山乡村科学课”的课堂上,当试管里的液体泛起气泡,当电路接通的瞬间灯泡亮起,孩子们眼中的光,正是科学精神在乡土间生根发芽的模样。期待这束光越照越远,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科学的滋养中,勇敢翻越教育的山峦,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注:本文案例素材及相关数据均由项目方提供,萱萱、周老师案例已获学校与本人授权,姓名为化名。

大赛背景

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由深圳市民政局主办,深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承办,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植根十余年的创新实践,不断优化全国推介、公益创投和评选展示相结合的社会化赛事运营理念与模式,以基层基础民生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以及社会救助对象、精神障碍患者、临时遇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遴选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优质公益慈善项目,建设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库,搭建开放、多元、务实的公益慈善项目创投赋能实践平台,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