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13年,楚国郢都的宫殿里,楚怀王正盯着眼前这位秦国使者送来的地图——张仪手指着商於之地的一片广袤区域,语气斩钉截铁:“只要大王跟齐国断交,这六百里土地立刻划入楚国版图,秦国还愿意送公主给您做妾,秦楚永结兄弟之邦!”楚怀王摸着地图上的山川纹路,眼睛亮得像要冒光,他没注意到张仪嘴角那抹一闪而过的笑意,更没想到这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会让楚国赔掉半壁江山,而张仪却靠着这场“骗局”,在秦国封官晋爵,成了风光无限的武信君。
1. 张仪为何要“欺楚”?背后藏着秦国的生死局很多人以为张仪欺楚是单纯的“耍小聪明”,但翻开《史记·张仪列传》才知道,这背后是秦国被“合纵”压得喘不过气的绝境。当时战国七雄里,楚国和齐国是南方、东方的两大强国,再加上韩、赵、魏三国,组成了“合纵联盟”,矛头直指西边的秦国。秦国虽然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但面对五国联军也头疼不已,好几次被堵在函谷关里出不来。
秦惠王急得团团转,张仪这时站了出来,提出了“连横”破“合纵”的计谋——核心就是把楚国从联盟里拉出来,甚至变成秦国的“盟友”。为啥选楚国?因为楚国是合纵联盟里的“大块头”,国土面积最大,兵力也强,而且楚怀王这个人有个特点:贪心又好面子。张仪算准了,只要抛出足够诱人的诱饵,楚怀王大概率会咬钩。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张仪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带着秦国的重金贿赂楚国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楚怀王面前吹“耳边风”;二是故意装出“诚意满满”的样子,说自己愿意留在楚国当人质,等楚国和齐国断交后再回秦国办手续。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楚怀王彻底放下了戒心,一门心思等着接收六百里土地。
2. 从“断交”到“战败”:张仪如何把楚国耍得团团转楚怀王的动作比张仪预想的还快。他当即派使者去齐国,当着齐王的面把国书撕了个粉碎,还辱骂齐王是“鼠辈”,气得齐王当场发誓要和楚国老死不相往来。等楚国和齐国彻底闹掰,楚怀王兴冲冲地派使者去秦国找张仪要地时,好戏才刚刚开始。
使者到了秦国,张仪却“恰好”从车上摔下来受了伤,躲在家里不出门。楚国使者等了三个月,连张仪的面都没见到,只好写信给秦惠王。秦惠王装模作样地回复:“张仪说的事我肯定认,但楚国是不是真跟齐国断交了?我得再确认一下。”楚怀王一听,觉得秦国是“担心自己没诚意”,居然又派了一个勇士去齐国,把齐王骂了个狗血淋头。齐王这次是真被惹毛了,转头就派使者去秦国,主动提出要和秦国结盟。
等秦国和齐国搭上了线,张仪终于“伤愈”露面了。他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说:“你们怎么还在这?我答应给楚王的六里地,早就准备好了呀!”楚国使者当场懵了:“不是六百里吗?怎么变成六里了?”张仪摊摊手:“我张仪就是个小人物,哪有权力送六百里土地?当初说的就是我自己的封地六里,大王是不是听错了?”
消息传回楚国,楚怀王气得浑身发抖,拍着桌子大喊要杀了张仪。他不顾大臣屈原的劝阻,立刻派兵攻打秦国。结果呢?秦国早就和齐国串通好了,两国联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首八万,还夺了楚国的汉中郡。楚怀王不服气,又凑了全国兵力再打,结果又输了,连楚国的邓地都丢了。这时候楚怀王才明白,自己被张仪骗得有多惨——不仅没拿到一寸土地,反而赔了几万士兵和大片国土。
3. 封爵“武信君”:张仪的“骗”,为啥是秦国的“功”?楚国战败后,不得不向秦国求和,还把太子送到秦国当人质。而张仪呢?他回到秦国后,秦惠王直接封他为“武信君”,还把楚国割让的部分土地赏给了他。很多人觉得奇怪,张仪靠“欺骗”办事,为啥还能得到这么高的爵位?其实在战国时期,评价一个臣子的标准很简单:能不能为国家谋利益。
张仪这一招“欺楚”,给秦国带来的好处可太大了。首先,彻底瓦解了合纵联盟,楚国和齐国反目成仇,秦国再也不用担心被五国围攻;其次,夺取了汉中郡,这片土地是秦国和楚国的“缓冲带”,秦国拿到后,向南可以直接威胁楚国都城,向东可以进攻韩、魏,战略意义重大;最后,秦国通过这件事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实力,很多小国纷纷倒向秦国,“连横”策略彻底成功。
《资治通鉴》里记载,秦惠王封张仪时说:“先生一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战国时期打仗,一次战役下来花费的粮草、军费不计其数,而张仪仅凭一张嘴,就帮秦国打赢了一场“不流血的战争”,这样的功劳,封个“武信君”确实不过分。而且张仪的“骗”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各国形势、人物性格的精准判断,这背后是他多年的外交经验和战略眼光。
4. 放到今天看:张仪的“手段”与“底线”,给我们什么启示?现在提起张仪“欺楚”,很多人会说他“不择手段”,但如果换个角度想,这其实反映了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不过放到今天的社会,张仪的做法显然不适用——现代社会讲究诚信,无论是职场还是人际交往,靠欺骗得来的利益终究是暂时的,一旦被揭穿,只会身败名裂。
但我们可以从张仪身上学到一点:做事要讲究“策略”。张仪不是盲目去骗,而是先做了充分的调研,摸透了楚怀王的性格和楚国的朝堂情况,才制定出针对性的计划。这就像我们现在做项目、谈合作,也要先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找到突破口。只不过张仪用的是“欺骗”的手段,而我们应该用“真诚”和“实力”去打动对方。
另外,楚怀王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如果当时他能听进屈原的劝告,或者派人去秦国核实一下情况,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这告诉我们,贪心往往会让人失去理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避免被“套路”。
其实张仪的故事还有很多反转,比如后来楚怀王想报复张仪,用土地把他骗到楚国,结果张仪又靠着自己的口才说服楚怀王放了他。你觉得张仪到底是“智谋过人”还是“阴险狡诈”?如果当时你是楚国大臣,会怎么劝阻楚怀王?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喜欢战国历史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下期咱们聊聊苏秦如何用“合纵”对抗张仪的“连横”,看看这对“同门师兄弟”的巅峰对决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