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做某些事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往往这些事情恰恰是他最应该避免的。
尼采的这句警句揭露了人类最隐蔽的陷阱——道德和认知自欺。直指人类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深层矛盾:人们赖以行动的 “正确性” 判断,往往最有可能成为束缚甚至伤害自己的枷锁。
人们时常被“正确感”蒙蔽,把自我毁灭的行为当成美德,最终成为外在规训和自我认知牢笼的囚徒。尼采所批判的,并非 “对” 本身,而是对人们思维和精神惰性的尖锐批判。
在尼采眼中,大多数人所认为的 “对”,往往并非源于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而是来自传统道德、社会规训、集体偏见或未经反思的 “常识”。
当人们将这种外部植入的 “正确” 内化为自身的判断标准时,将会被社会规训等“常识”束缚。看似在践行 “善”,实则在无意识中扼杀了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与自我超越的可能。
尼采提醒人们:当“群体生存法则”取代“生命强力标准”,就会出现:把安全等同于善,从而扼杀冒险精神;把顺从等同于美德,将会压制创造意志。
与此同时,与外在规训相比,人们 “认知牢笼” 则更隐蔽、更顽固,也更具破坏力。
这种由过往经验、固化认知、僵化思维和惯性习惯编织的 “自我局限”,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规训”:人们以为自己在主动选择 “正确”,实则早已被预设的思维框架绑架,最终在 “自我重复” 中失去突破的可能。
自我束缚的本质,是人们用 “已知” 构建了对 “未知” 的防御,从而被困在 “自以为正确” 里:
1、人们依赖有限经验构建认知模型,却误将此模型等同世界本身。对此,哲学家怀特海警告:“当经验失去适应性,它就变成了教条。”
2、人们对过往经验的 “路径依赖”,实则是用过去的地图导航现在的路;
3、自我认知框架的 “滤镜效应”: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同时,算法和信息茧房使偏见自我强化、认知牢笼更巩固;
4、习惯的 “自动化陷阱”,用惯性替代思考。大脑为节省能耗,会将重复行为转化为“自动化程序”。
这种对 “已知” 的依赖,会让人们的心灵变得 “迟钝”:它习惯了用熟悉的框架解释一切。当人们被 “已知” 束缚时,学习和行动就会变成 “重复过去”,而非 “探索新可能”和“突破自我”。
例如,一个被自己 “过往经验和知识” 束缚的人,会习惯性地排斥与自己观点或惯性不符的观点、信息或行为。
这种自我束缚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用 “熟悉安全感” 置换了 “可能性。使得人们在 “自以为正确” 的重复中走向平庸。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而荣格则警告:凡是未觉察的无意识,都会成为你的命运。
人们需要通过反问、觉察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复盘等方式,觉察这些“无意识的自我规训”。
例如,“这件事我有没有可能完全错了?”、“哪些证据能证伪我的观点?”(刻意寻找反例)。
同时,人们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和惯性习惯。正如尼采所言的:所有习惯都会使我们的双手变得更具有才智,使我们的才智变得更笨拙。
对此,毛姆也强调: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人们:外在规训时常会内化为自我囚笼,而人们最致命的枷锁,往往是自己亲手锻造的“正确铁律”,而这种自我束缚比外在压迫更隐蔽且顽固。人们需要及时觉察并打破这些内外枷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