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熊廷弼死时怀揣辨冤疏,望朱由校能帮他平反,谁料,帮他的是乾隆

1625年,57岁的熊廷弼跪在刑场上,迎接死亡前,与狱卒说道:“等我死后,请将我的辨冤疏交给皇上。”可狱卒却说:“您读过

1625年,57岁的熊廷弼跪在刑场上,迎接死亡前,与狱卒说道:“等我死后,请将我的辨冤疏交给皇上。”可狱卒却说:“您读过《李斯传》吗?”当时,熊廷弼胸前的粗布布袋被北风掀开一角,里面裹着未拆封的“陈情疏”,纸页边缘洇着暗褐色的血渍。提牢主事张时雍看到后,便问:"熊大人,这袋子里装着何物?""一封写给天启爷的辩冤帖。"熊廷弼回答道。"您读过《李斯传》吗?"张时雍突然冷笑,"赵高当年对李斯说'囚安得上书',可没见李斯活到抄家那天!"老将军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对方的话,是那么轻,又那么悲。而他是那么专注,那么安静。然而,他还是决定让对方帮他把信,转交给朱由校。他当然记得,当他在诏狱里听见"逆党熊廷弼"的唱名时,自己那无法说明的痛。可万一呢,万一对方能看到他的一片赤诚呢。此时,在他耳旁响起的,只有四十年前,父亲临终的叮嘱:"儿子,你要懂得,这世道容不下带血的忠字。"刽子手的鬼头刀在暮色中泛着青光。熊廷弼仰头望着乌云裂开的缝隙,恍惚看见二十年前广宁城头的烽火:李成梁的亲兵正用他的战袍裹着伤兵,而自己策马冲向溃散的明军时,背后箭矢破空声犹在耳畔。熊廷弼被处死后,没人为他平反,直到崇祯皇帝继位,还是在韩爌等上阁揭解释熊廷弼的功过后,崇祯帝才批准让熊廷弼的儿子为其收葬尸骨。更为讽刺的是,为熊廷弼可怜可叹可惜的人,并不是他一心效忠的明朝皇帝,而是那百年后的乾隆,熊廷弼若是知道,他会如何想呢?乾隆五十五年冬夜,承德避暑山庄的炭盆哔剥作响。这位满洲帝王的手指,抚过《明史·熊廷弼传》,突然掷笔拍案:"好一个'几欲落泪'!"后来,乾隆颇为感叹,下令让人寻找熊廷弼的子孙下落。当打听到对方的后代在哪里后,乾隆专门前往对方的家里,与其聊一聊。最后,乾隆还将熊廷弼的五世孙熊泗先,录用为官。 忠魂不泯,也不枉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