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等目标,如今正在牡丹区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落地生根。
11月17日,牡丹区沙土镇五道街村文鹏种植家庭农场里一片繁忙。农场创始人朱文鹏正与几位村民一同,仔细分拣着一批备受市场青睐的特色地瓜“蜜薯”,准备发往外地。
“这批订单要得急,大家加把劲,挑出精品,确保下午准时装车。”朱文鹏一边熟练地检查地瓜的品相,一边对工人叮嘱道。这位三十岁出头、面容黝黑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将青春与汗水倾注于地瓜产业。
从最初几十亩的试验田起步,到如今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朱文鹏的农场已间接带动650余人就业,从业者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地瓜虽小,学问却大。”他随手拿起一个形状匀称的地瓜向记者介绍,“我们引进了多个优质品种,并免费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目前带动种植面积已有400余亩。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地瓜文化体验园,开发地瓜休闲食品,让地瓜从田间走向餐桌,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在农场的分拣工作区,村民李芬兰手法娴熟地打理着地瓜,脸上洋溢着笑容:“过去种地看天吃饭,心里没底。现在跟着文鹏干,不仅学到了技术,收入也稳定多了。我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朱文鹏的探索,是牡丹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该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起瓜果蔬菜、中药材、牡丹芍药等多元特色农业,形成了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作为牡丹区特色农作物,牡丹、芍药已成为该区多元农业图景中亮丽的名片。在皇镇街道王桥村牡丹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工人栽种牡丹幼苗。“我们村的‘花经济’不只局限于种植和销售牡丹、芍药鲜切花与反季节催花产品,还延伸至牡丹园承建、技术支持等领域。”基地负责人王建林介绍,目前,王桥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牡丹、芍药2万余亩,年收入超3000万元。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在何楼街道枣陈庄村的粽子加工厂内,清新的粽叶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工人手法流畅,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在她们手中飞快成型。“这批是发往东北的订单,我们必须保证品质过硬。”企业负责人侯春玲告诉记者。
作为当地知名的“电商达人”,侯春玲在当地政府鼓励发展电商之初,便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我们本地的传统美食风味这么好,为什么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呢?”她回忆道。很快,侯春玲便召集村内待业妇女组建团队,入驻快手、抖音等平台,踏上了直播带货的新征程。从最初日销仅几十单,到如今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侯春玲的团队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账号。
从地瓜、牡丹种植到粽子加工,牡丹区一个个特色产业在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不仅有效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展望“十五五”,牡丹区将持续沿着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紧扣“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奋力烙下坚实的“三农”印记。来源:山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