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奔驰“天地即征途”——新疆伊犁之旅结束了。算起来,这已经是我第六次踏上这个旅程。从2016年的初次邂逅,到2020、2021、2023、2024年的如约而至,再到这刚刚落幕的2025之行。
时光啊,它溜得可真快,快得像G63 AMG在高速上掠过的那道影子。六次活动里,我跟着这支浩浩荡荡的奔驰SUV车队,轮子所碾过的地方,仿佛在心头刻下了一幅活地图。
从雪域圣城拉萨的凛冽晨曦,到南疆古城喀什的异域黄昏;从远古冰川脚下传来的亘古寒息,到那一个个名字都带着诗意与神性的“措”——纳木措的辽阔、思金拉措的静谧、羊卓雍措的蜿蜒,还有这次重逢的赛里木湖那抹摄人心魄的蓝。
我们也曾闯入过荒凉如外星的海道,穿越过神秘莫测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每一次,都是奔驰,载着我去见识这天地的广阔无垠。
说起来,我与那方盒子般的“大G”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源于此。正是在这些年的旅途上,被它那股子纯粹的、近乎固执的硬汉魅力一次次征服,最终自己也成了它家族中的一员。这次,算是“回娘家”了。
今年的活动,有个挺明显的变化,时间从过去悠长的五天,“浓缩”成了紧凑的两天。
起初我还有点担心,这“短小精悍”的版本,味道会不会淡了?结果完全多虑了。奔驰这帮策划活动的家伙,真是把“精华萃取”玩明白了。
两天时间,行程安排得滴水不漏,节奏明快,像一部编排精彩的短篇小说,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一点不拖沓,体验的浓度和密度,反而比以往更胜一筹。
感觉就是在更短的时间里,把更醇厚的美景、更极致的驾趣、更深厚的情谊,一股脑地、毫不吝啬地塞给了我们。
说到车,这次我可是扎扎实实体验了三款风格迥异的座驾。
头一天从伊宁出发,奔向昭苏草原,我首先跳上了一台GLE。这家伙,就像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稳重、可靠,挑不出什么毛病。
公路巡航是它的舒适区,座椅把人包裹得妥妥帖帖,车厢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油耗也表现得相当“绅士”,在油价感人的今天,这绝对是美德。
它就像一杯温润的清茶,不会给你太多刺激,但那份四平八稳的从容,恰恰是长途旅行中最受用的底色。可以说,产品力均衡得让人几乎忘了它的存在,而这,或许正是它最大的成功。
真正的激情,从接过那台全新G500的钥匙开始。在昭苏的草原越野路上,这台去年刚刚完成换代的传奇“硬汉”,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但它的表现,却显得那么举重若轻。
新一代的G500,隔音好了太多,曾经的“糙汉”学会了低声细语;智能科技也跟上了时代,大屏幕和流畅的系统,让它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工具车”。
然而,当车轮碾上那些坑洼起伏的草原土路时,它的灵魂才真正觉醒。我甚至没有机会去动用那三把赫赫有名的差速锁,仅仅依靠它强大的四驱系统和卓越的悬挂行程,就能稳稳地、从容地碾过一切障碍。那种强大的通过性所带来的自信,是烙印在骨子里的。
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当车队开始翻越伊昭公路的制高点——安各列特达坂时,连续的盘山发卡弯,本是考验公路操控的试金石。
我原本以为这方盒子会有些笨拙,但它却用扎实的底盘、精准的转向和出乎意料的支撑性,告诉我什么叫“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它既能带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撒野,又能优雅体面地把你从荒野载回都市。这种矛盾而和谐的统一,正是G级越野车历经数十年依旧被封为神作的终极魅力。
第二天的旅程,画风一转,驶向了极致的豪华。我们从伊宁出发,穿过壮观的果子沟大桥,目的地是那片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
这段路,我交给了GLS和顶级的迈巴赫GLS。如果说G500是披着绅士外衣的探险家,那GLS就是一座移动的行宫。
无比宽敞的空间,极尽考究的用料,静谧得如同与世隔绝的车厢,它将舒适与豪华做到了这个级别的极致。
而迈巴赫GLS,则是赚为“帝王”而准备的行宫,多了一分贵气与专属感,在它所处的领域里,几乎找不到一个能打的对手,孤独求败。
说实话,在如今这个汽车市场卷到天上地下的年代,奔驰还能如此不惜成本、年复一年地坚持举办这类深度体验活动,真的让人心生敬佩。
他们似乎想通过这场持续了十二年的“天地即征途”,向我们每一个参与者,轻声诉说一个本质的问题:天地,与我们每一个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天地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得像我们头顶的苍穹,像我们眼前无垠的瀚海。从四海到苍穹,从万里戈壁到万尺雪山,皆是天地。
但天地,或许并非我们坐在房间里所想象的那个样子。我们需要走出去,用双脚,用车轮,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诚实地面见它,丈量它。当然,如果能有一辆像大G这样,既能上山下海,又能给你温暖庇护的忠实伙伴,那这场面见,会走得更远,更舒服,也更从容。
千万年间,眼前的这份天地,这片雪山,这个湖泊,这片草原,它们从不曾改变什么。日月轮转,草木枯荣,遵循着最古老的节律。可是,千万年间,这从未改变的天地,在不同的人眼中,却折射出千万种璀璨的模样。
于我而言,这六次“天地即征途”,更像是一场自我心境的跋涉与修行。面对同一座山,同一个湖,二十五岁的我,三十岁的我,四十岁的我和如今的我,看到的、感受到的,竟如此不同
年少时或许只惊叹于色彩的斑斓与地貌的奇特,如今却更能在壮阔的静默中,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响。
所有的感悟,从来不会凭空产生。唯有当你经历过长途跋涉的疲惫,忍受过高原反应的煎熬,也在某个拐角被突如其来的美景震撼到失语之后,才得以真正窥见天地的绝美。
写在最后
当我站在安各列特达坂,看脚下云海翻腾如浪;当我在赛里木湖畔抬起头,看见浩瀚星河倾泻而下——那一刻才会恍然明白,那些路途中的艰辛、疲惫甚至些许的狼狈,原来也是这壮丽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这所有的风景,最终会在心中沉淀下来,化作一座属于自己的山,一段独家的故事。
所以,这段“天地即征途”的旅程,归根结底,是自我心境不断洗礼、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寻找最赤诚的自己的路上,也看见了更大的世界。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中的天地”吧。最终,天地间的万里征途,都会化为征途,留在我们心里。车轮碾过的,是山河;心潮涌过的,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