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军中隐藏大佬,比赵云地位还高的悲剧英雄
......
漫漫长夜,灵通守护您!
列位看官,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
1.五丈原的最后较量
公元234年,五丈原的蜀汉前军大营里,气氛剑拔弩张。
魏延这个征西大将军坐在帅案前,腿都翘起来了,满脸的不屑和倨傲。面对司马费祎带来的撤军命令,他直接炸了:
"丞相是走了,但蜀汉还有我魏延在呢!你们收拾收拾回成都就行了,我魏延照样能带着全军继续北伐,把中原给收复了。难道就因为丞相一个人,咱们就要把整个北伐大业给荒废了吗?"
说到激动处,魏延直接站了起来,指着在场的大小将领大声嚷嚷:"我魏延跟着先主和丞相征战二十多年,立下多少战功!杨仪他一个小小的长史,居然敢让我给他断后?这算什么道理!"
这个愤怒的魏延,就是个征战多年、深受刘备和诸葛亮信任,但在两人死后却被大家怀疑的忠诚老将。
这个被后世史书说成"头生反骨"的叛臣,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名声比不上赵云,却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青睐?又为什么最后落得个全家被杀的悲惨下场?
真实的魏延,有太多让人想不明白的故事。
2.后来居上的魏延
说起蜀汉的武将,除了关羽、张飞这两个结拜兄弟,谁不是第一个想到"常山赵子龙"?赵云一身胆量,勇猛无敌,在战场上的表现那是有目共睹的。连后主刘禅都说过:
"赵云当年跟着先帝,功劳那是实实在在的。我小时候遇到危险,多亏了他的忠心护卫,才能平安度过。"
赵云跟刘备的缘分开始得比较早。早在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和袁绍在冀州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赵云就跟着刘备帮助公孙瓒的部将田楷打齐地,那时候就"跟刘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等到刘备在徐州败了归顺袁绍的时候,赵云正式成了团队成员,之后就一直跟着刘备在荆襄、巴蜀、汉中到处打仗,基本上刘备在世期间除了伐吴之外的所有战争他都参加了(连刘备死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他也参加了)。
再看魏延跟刘备的经历,在《三国演义》里,魏延先是在襄阳城上挺身而出,砍死守门的将士,一个人开城迎接刘备进城,表现出对刘皇叔的"忠心",后来又在赤壁之战后杀了他的主子韩玄投靠刘备。不过这两段在正史里都没记载,可能是小说编的。
小说这么写,明显是想突出魏延作为荆州武将对刘备仁义的天然崇拜,塑造一个英勇善战又忠于主公的正面形象。但演义里诸葛亮又说"我看魏延脑后有反骨,以后肯定会反叛,所以要先杀了他,免得留下祸根",这就为后面魏延居功自傲、不服丞相遗命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正史里魏延跟随刘备的时间确实比赵云晚得多,应该和小说的时间线差不多,就是赤壁之战(208年)前后。当时刘备的主战场在荆州,而老家在荆州义阳的魏延应该就是这个阶段加入刘备阵营的。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了南边四个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投降了",把长江以南的荆州全部收入囊中,同时还从孙权手里"借到"了荆州的核心南郡,成了荆州实际上的主人,这让"刘表的旧部看到刘备从北方来的军队,很多都叛变过来投靠刘备"。魏延在这个时候加入刘备团队,明显是顺应形势,当然也希望能凭战功"封侯拜相"。
魏延刚进刘备集团的时候,地位自然比不上赵云。同时期的赵云因为在长坂坡保护幼主有功,"升为牙门将军",而魏延还没有担任官职的记载。不过,魏延作为有"部曲"(私人武装)的荆州本地人,和诸葛亮、马良等荆州核心成员有天然的亲近感,而且是荆州派系中少见的既能打仗又能指挥的人才(另一个是老将黄忠),所以也很容易在荆州集团中脱颖而出。
魏延身份的第一次快速提升来自刘备的入蜀之战。《三国志》记载:
"魏延带着部曲跟着先主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公元211年到214年,刘备在蜀地折腾了三年后顺利攻下成都,把益州收入囊中。这场战争中,魏延是第一梯队跟着刘备入蜀的先锋。留守荆州的赵云则是在刘备和刘璋相持不下的时候跟着诸葛亮逆江而上,攻打外水(岷江)沿岸,最后和刘备一起攻下成都。
最开始,被刘璋军队包围的刘备在黄忠、卓膺、魏延等人的保护下和敌人周旋,魏延在劣势中"多次立下战功",足以看出他的军事能力。《三国演义》关于这个阶段的描述是,同为刘备荆州系猛将的魏延和黄忠在攻打雒城的过程中争功,魏延因为想独占全功不仅和老将黄忠不和,甚至在战场上擅自改变战略想夺他的功劳,差点被川军杀了。这个记载是为了突出魏延英勇之外的一个大缺点,就是太功利和自负傲慢的性格,甚至和同为荆州系的同袍共事都做不到团结合作,他的傲慢可见一斑。
刘备占了益州后,把曾经赵云的"牙门将军"职位给了魏延,又给赵云"翊军将军"的名号。可以说,刘备入蜀作战中,后来的魏延凭借出色的战功得到了刘备的赏识,迅速成为蜀汉的主要将领之一,虽然短期内还比不上赵云,但实际上已经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了。
3.益州时期:掌握要害职位的魏延
刘备占领益州后,有了"天府之国"的根基加持,军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他的军政集团顺利完成了升级转型。刘备在大力提拔益州当地文武的同时,也对跟着自己一路走来的重要军政人员进行了部署:让关羽留下督管荆州事务,张飞当巴西太守(守阆中,汉中入蜀的重要通道),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估计是阳平关以西的战略要地)。其他的黄忠、赵云、魏延等人只是以"杂号将军"的身份任用,他们能否独当一面的能力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公元214到218年这四年时间里,得到益州的刘备集团和已经控制汉中的曹操集团先后在巴西(今天四川和重庆地区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和武都(今天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两地展开军事较量,张飞和马超先后上场激战,而赵云、魏延和黄忠等人在这期间记载不多,可见三人在刘备军事集团中还处在第二梯队。
作为蜀汉新人,魏延在蜀汉军政集团的地位是在公元219年崛起的。这一年春天,刘备率军进入阳平关,展开对汉中的争夺战,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刘备豪言壮语:
"曹操就算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我肯定能拿下汉川!"
曹军败退后的秋七月,刘备借着胜利的势头自立为"汉中王",并对手下将领重新分封,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黄忠因为汉中之战的功劳进入第一梯队)。由此看来,蜀汉战将的第一梯队核心基本确定就是这四人。同时期的魏延也得到了重用。
《三国志》记载:
"刘备提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来镇守汉川。"
"先主刘备当了汉中王,迁都成都,需要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大家都认为肯定是张飞,张飞也这么认为。先主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整个军队都震惊了。"
刘备这时候让魏延超越张飞担任极其重要的汉中太守职位,在整个蜀汉军事集团都引起了震动。这个重要的人事任免首先基于刘备在入蜀作战前后对魏延军事谋略和管理才能的高度认可,另外也和魏延善于揣摩主公心思有一定关系。《三国志》记载:
"先主大会群臣,问魏延说:'现在把重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干?'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着天下兵马来,请让我为大王抵挡住;如果是偏将带着十万兵马来,请让我为大王把他们全吃了。'先主称赞说好,大家都觉得他说得豪壮。"
这里刘备在大会上问魏延,担当汉中太守这么重的担子能有什么作为,魏延就大放豪言说如果曹操率领北方全军来攻,自己能用汉中抵挡住曹操的兵锋,如果是曹魏一个偏将带着十万兵马来攻,自己能把他们全部消灭。刘备听了对他大加赞赏,其他将领也都把这番慷慨陈词当作雄壮英武的表现而佩服。
这种极具张力的表演行为在今天看来明显有些用力过猛,但以当时曹魏和蜀汉的军事对峙格局来说,守汉中就等于直接硬刚曹魏集团的主力兵锋,而且汉中刚刚平定,治理难度同样很大,综合来看这个岗位很难干。不过对魏延来说,在刘备集团急需用人的关键时刻接受最艰难的任务,相当于在刘备眼中树立了"可用之人"的重要形象。当然,刘备愿意把"北拒曹操,东防孙权"的关中防守重任交给魏延,凭的也不可能是几句豪言壮语,归根到底还是魏延展现了足够强大的军事素养。
魏延当汉中太守将近十年中,采用"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错守诸围"防御体系,确保蜀汉北疆要地的基本战略安全,也让诸葛亮北伐有了最基本的战略根据地。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登基,魏延直接升为镇北将军(四镇将军之一),成为蜀汉高级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
在刘备称汉中王(219年)和称帝(221年)这两个关键时间点上,赵云不仅始终没被赋予重要职责,没有任何加封官号的记载。两相对比之下,自公元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后,魏延就一路晋升。
魏延在刘备阵营中的角色自当汉中太守开始就注定掌握了蜀汉关键的重要职位。公元220年到222年,关羽、黄忠、张飞、马超一个个去世,蜀汉阵营的武将第一梯队全面凋零,魏延的地位与日俱增。而这时候的老将赵云,则因为在军事方针上的劝谏和异议而和刘备渐生嫌隙。
《资治通鉴》记载赵云曾明确反对东征伐吴:
赵云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了魏国,孙权自然就服了。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但他儿子曹丕篡位,应该趁着民心思汉,早点攻取关中,占据河、渭上游来讨伐奸贼,关东的义士必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来迎接王师。不应该放着魏国不管,先和吴国开战。兵力一旦交锋,就不能快速解决,这不是上策。"群臣劝谏的很多,汉主都不听。
赵云明确指出蜀汉的第一目标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应该趁着曹丕篡位的时候先攻占关中来收取中原,如果陷入和东吴的拉锯战对蜀汉很不利。然而,急于报仇的刘备听不进任何建议,操之过急的伐吴之战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苦心劝谏的赵云也没因此被重新重用,直到刘备去世前还是翊军将军(杂号将军),这位忠心又耿直的老将实际上和魏延地位已经相差很远了。
4.后主时代:魏延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