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最近张颂文的大热,这部已经拍完三年的电影也终于有幸在大银幕上映。
本片发生在2003年,它以报社、新闻媒体、记者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为遭歧视群体申诉、抗争的感人故事,这种直面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当今电影市场显得弥足珍贵。

男主角韩东是一位三无(无学历、无背景、无钱)北漂,靠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新闻报道的敏锐性,得到了《京城时报》知名记者黄江的赏识,在深度报道各类社会问题时,韩东发现一些违法犯罪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着诸多不公和歧视,面对困境,理智与情感如何抉择,新闻报道的意义又是什么,韩东陷入两难。

和《我不是药神》类似,影片的关注点都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韩东作为一线调查记者,经历了矿难和乙肝代检两件大事,而其中,第二件事情涉及面尤其广。

我国是乙肝高发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似,主要依靠血液、母婴及性,一般正常接触不会导致乙肝传播,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区入学、参加工作都需要提供两对半检查,于是,大批乙肝携带者被排斥在外。为了和正常人一样接受高等教育和报考正式单位,少数人铤而走险,通过渠道用乙肝代检的方式蒙混过关,直至逐渐形成产业。

影片的前半段冷静、克制,观众通过韩东的视角,开始一步步了解一线新闻调查这个职业的工作方式和目的,在那个纸质媒体的黄金年代,无数年轻人怀抱为社会揭露真相、为民请命的信念加入到这个群体,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煤矿事故隐瞒死亡人数、私下赔偿解决等问题暴露在阳光底下。开始,韩东也以为体检造假与其它事件一样,主要是某些不法商人的利益熏心,可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他才发现大部分造假都是逼不得已,因为一些被夸大的危害,导致很多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他们被歧视、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不见天日。

韩东之所以动摇,因为他发现身为记者除了还原事实真相外,还要做好为弱势群体发声,一旦社会把所有的歧视变成理所当然,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悲剧。相比于韩东的热血冲动,黄江则显得更为理性,尤其在韩东做出撤稿的举动时,他用自己的经历去教育、开导对方,他尊重韩东,但他不接受韩东的冲动做法,他关心的是过程合理,至于结果,远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这种鲜明对比,能够清晰看到初出茅庐和久经江湖媒体人的区别,前者天不怕地不怕,而后者则多了几分理性,两者都没有错,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由于监制贾樟柯的关系,使得本片带有明显科长的个人印记,纪录片般的叙事和镜头语言,均保持科长一贯的冷峻,而偶尔出现的笔和报纸飞起画面,又添加科长特有的迷幻和浪漫,贾樟柯客串的几分钟,更成为全片的亮点之一。

白客和张颂文饰演的两代媒体人,虽有争执,但初心一直未变。这几年多部影片的精彩表现,已经让人淡忘了白客是靠搞笑起家的谐星,彻底转型为一名真正的演员。本片中他对小人物的准确把握,情感起伏的转变都拿捏得当,与公认实力派张颂文对戏也毫不示弱,多次面部特写,情感流露真实,很有感染力;张颂文更不用多说,浑身都是戏,尽管因为出场时间不多,黄江人物构建并不完整,但张颂文却让每场戏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化繁为简,撑起电影的骨架。

不过,影片缺点也很明显,作为新人导演,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平衡做的非常不到位,大部分时间情节拖沓,冲突性不强,和前期的循序渐进相比,后期节奏变得有些拉垮,情节发展太快,有种还没讲完就戛然而止的感觉。而女主角小竹更沦为纯粹工具人,基本没有任何人物塑造,韩东的成长轨迹也不明显,部分桥段刻意性很强,导致真实性欠缺。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当今国产电影中一部让人尊敬的影片,不仅在于它的立意,更在于它对真相的坚持以及少数群体的关怀,或许就像片中一句台词“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民众需要正能量的教育,更需要了解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实,当市场能够接受百花齐放的类型,那才是中国电影真正崛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