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想守住燃油,又想蹭新能源热度?朗逸操作让人直呼:两边都不讨好

“隐藏门把手+怀挡+8155芯片,这不就是想装成新能源?但为啥用起来却哪哪都别扭?”朗逸Pro上市第一天,我就在评论区看

“隐藏门把手+怀挡+8155芯片,这不就是想装成新能源?但为啥用起来却哪哪都别扭?”

朗逸Pro上市第一天,我就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句话,一瞬间把这台新车的尴尬,直接点破。

8.88万的起步价确实很诱人,可问题来了:

合资品牌开始“学新能源”,到底能不能让现在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买账?

今天,我就把朗逸Pro这台“半电不电、半油不油”的新车聊透,从三个真实场景讲清楚,它到底踩在哪些坑上,又有没有翻盘可能。

一、看着像新能源,用着却像“缝合怪”

朗逸Pro这次换了不少东西:多连杆后悬、8155芯片、怀挡、隐藏门把手……单拎出来都挺眼熟——国产新能源车上常见的那一套。

但问题不是“学不学”,而是学得有没有灵魂。

案例一:8155芯片很强,可车机像“十年前诺基亚”

我试着点几下界面,卡顿倒是没有,但那种“古早UI风”让人一秒跳戏。

有网友吐槽:“这就像给老人机装上高配CPU,跑起来还是老味儿。”

芯片是好芯片,体验还是老体验,这种割裂感太明显。

案例二:隐藏门把手第一次出现在燃油车上,可冬天咋办?

有东北车友直接发评论:“我们这边零下二十度,冰把门把手一冻,这车准让你在车外干瞪眼。”

新能源这么设计,是因为电车的造型更依赖风阻优化;

朗逸Pro这么整,更像是——硬往新能源外形靠,却忽略了用户实际使用场景。

案例三:入门版跟高配差太大,让不少人买完才后知后觉

顶配1.5T是前后独立悬挂,而入门1.5L还是扭力梁。

有车主说:“我以为这次全系独悬,结果一查配置才知道自己选了个‘假Pro’。”

这种高低配鸿沟,燃油时代就被吐槽过,现在还在继续。

二、外观更年轻,但很多地方还是“小气”的原味大众

朗逸Pro换了贯穿尾灯,前脸两种造型,车身加长,内饰用上怀挡,看起来比老款确实年轻很多。

但当你打开配置表,会发现一句话:

“该给的没给,不该省的全省了。”

比如:

全系没有全景天窗,只给一个小天窗

主驾电动座椅只在顶配

智能化只做皮毛,生态缺乏实际功能

这就让人有种感觉:

大众像是看着新能源火了,于是赶紧把外壳学来,但底层逻辑依旧是过去那套“能省就省”。

而现在的用户不是十年前那批只看品牌的消费者,别人都是“性价比卷王”,你却给人“省配感”,自然难赢好感。

三、价格是真诚的,但策略依旧停在过去

不可否认,8.88万的起步价,是合资A级轿车大幅低头的标志。

朗逸过去一年增长乏力,而秦PLUS、帝豪、轩逸都在狂奔。

那朗逸Pro降价换配是否能扭转局势?

答案可能没那么乐观。

因为现在消费者看车更务实,三点最关键:

体验 → 品质 → 性价比。

补几个真实的网友评论:

“价格是好价,配置是旧配置,车机是老车机。”

“不像认真做出来的车,更像‘交作业式改款’。”

“燃油车想卷新能源,不是堆几个功能就能行的。”

说得很直接,但非常现实。

结尾:合资车的下一步,不是“模仿新能源”,而是“理解用户”

朗逸Pro这一波,让我看到的是大众在努力,但努力得不够“彻底”。

它像站在十字路口:

想留住燃油车用户,但又怕被新能源甩太远,于是左右摇摆,做成了一台“不上不下”的车。

但我想说一句:

合资品牌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时代已经变了。

现在的消费者不会为“看起来像”买单,只为“用起来爽”买单。

朗逸Pro价格很诚意,这点值得肯定;

但要想真正翻盘,必须学的是:

用户思维、使用体验、底层逻辑,而不是漂亮外壳。

等到哪一天这些合资车不再“东拼西补”,而是从需求出发重新设计燃油车,那才是真正的突围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