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上班族朋友的留言:“明明知道堆着的工作要做,可就是瘫在椅子上不想动”“一摆烂就停不下来,越躺越焦虑,第二天更不想开工,该怎么破?”
其实真不用苛责自己 ——职场节奏快、KPI压得人喘不过气,偶尔想“歇一歇、放放空”太正常了。真正难的不是“不摆烂”,而是摆烂后怎么“不纠结地重启”。今天要分享的“5分钟法则”,就是帮你跳出这种循环的实用技巧,不用咬牙硬扛,不用跟自己较劲,只需5分钟就能迈出第一步。
一、为什么 “5分钟法则”能打破摆烂?很多人摆烂后不敢开始,真不是懒,而是被 “完美主义”捆住了:想写方案,就觉得“得先查完行业数据、搭好完整框架,不然写出来也是废稿”;想健身,就觉得“得换好运动服、找好跟练视频,还得预留1小时,不然没效果”。结果越想越累,最后干脆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摆烂得更彻底。
而 “5分钟法则”的核心,就是“把大目标拆成‘不用费脑就能做’的小事”——不管多不想动,先逼自己做5分钟。这5分钟不用追求“做好”,甚至不用追求“做完”,只要“开始动”就够。就像给卡住的齿轮滴了一滴油,慢慢就能带动整个机器重新转起来。

我朋友小王前段时间就陷在这种摆烂里:季度项目结束后突然没了目标感,每天下班就窝在沙发刷短视频到深夜,明明知道该学新技能备考,可一打开电脑就头疼。后来试着用 “5分钟法则”:不想看书,就告诉自己“只看5分钟,看完马上关页面”。结果5分钟到了,他看着翻开的书,觉得“反正都打开了,再看几页也不耽误”,慢慢从每天5分钟,变成现在能专注读1小时书,前段时间还顺利考下了行业证书。
二、“5分钟法则” 3步实操法,上班族直接套用①选1件“最小成本”的事,降低开始门槛摆烂时最忌讳 “给自己找难题”,第一步一定要选“不用准备、不用纠结、随手就能做”的小事。比如:
•不想工作:先整理 5 分钟桌面,把乱堆的文件归好类、喝空的杯子洗干净,不用规划后续工作
•不想运动:先穿好运动鞋站 5 分钟,不用换运动服,不用出门,就站在原地伸伸懒腰
•不想学习:先打开笔记软件,写 5 分钟当天的工作心得,不用写得有条理,想到啥写啥
•不想做饭:先把冰箱里的蔬菜拿出来,洗干净放盘子里,不用想怎么做、怎么搭配
这些事花不了多少精力,也没有 “做好做坏”的压力,却能帮你“从完全静止的状态动起来”。就像小王说的:“一开始只是想‘洗个杯子而已,不算麻烦’,结果洗完杯子看到整齐的桌面,突然就有心情打开文档写方案了。”

很多人卡在 “开始”前,是怕“做得不好、浪费时间”。比如想写季度汇报,就觉得“得先找齐前几个月的数据、搭好逻辑框架,不然写出来领导不满意,还得重写”,最后干脆拖着不做。
“5分钟法则”的关键就是“彻底放弃完美”——告诉自己“这5分钟随便做,哪怕做得差、做得乱也没关系”。比如:
•写报告:不用查资料,先花 5 分钟把想到的核心观点随便写在纸上,哪怕只有两句话、没逻辑
•做 PPT:不用找好看的模板,先花5分钟把标题和大致要放的内容列出来,排版、配图以后再说
•学英语:不用背单词、练听力,先花 5 分钟读一段简单的短文,发音不准、读得慢也没事
一定要记住:摆烂后的重启,“完成”比“完美”重要100倍。你现在要的不是“一次做好”,而是“先让自己从椅子上站起来、动起来”。
③完成后给自己“小鼓励”,积累重启动力摆烂时人特别容易陷入 “自我否定”:“我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没用”“才做5分钟,有啥用啊”。而“5分钟法则”的最后一步,就是用“小鼓励”打破这种负面循环。
只要完成 5 分钟的小事,一定要跟自己说一句肯定的话,比如:
•“不错呀,至少今天动起来了,比昨天瘫着强”
•“虽然只做了5分钟,但没把时间全浪费在刷手机上,已经很好了”
•“没想到这么简单,明天再花5分钟试试,应该也不难”
别觉得这种鼓励 “没用”——它能帮你一点点重建“我能做到”的信心。小王最开始也觉得“读5分钟书有啥用,根本学不到东西”,但每次读完都跟自己说“至少没浪费时间,比刷短视频强”,慢慢就从“被迫做”变成“愿意做”,最后彻底跳出了摆烂状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 “不想动”的时候:不想处理工作、不想学习新东西、不想打理生活,就想“就这样歇会儿,别催我”。但真正让我们焦虑的,不是“摆烂”本身,而是“想改变却不敢开始,一边躺一边纠结”的内耗。
而 “5分钟法则”最棒的地方,就是它不要求你“立刻变好、马上恢复状态”,只要求你“花5分钟试试,别一直躺着”。不用逼自己,不用否定自己,就从一件随手能做的小事开始,慢慢找回对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

你最近有没有摆烂的时候?如果用 “5分钟法则”,你会先做什么小事?是整理乱乱的桌面,还是读几页一直想读的书?评论区跟大家分享一下,说不定你的分享,能帮到正在纠结要不要开始的人~
#职场人成长技巧#摆脱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