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孟尝君夜渡函谷关,门吏索“鸡鸣”为号,门客竟学鸡啼,骗得开关,一车玉石安然出关。 所以真话未必是通关钥匙,像鸡鸣一样“更像真的”才是。
职场如一道关口,简历就是那鸡鸣。它先求能“被听见”,再求能“被验证”。所以好简历不撒谎,但也绝不是“全真”描述。它把事实按照雇主的听觉习惯重新进行剪辑,以使关键信号能够先声夺人。

信号优先是在注意力稀缺的这个时代所遵循的底层逻辑:HR平均每六秒就会决定过或者不过,就像那守在门前的小吏一样,只认鸡鸣,不认母鸡。
反过来看,许多求职者将简历写成了一种“自传体忏悔录”般的东西,甚至连搬水桶、贴发票之类的事情都写在上面,心中满是生怕遗漏了那个真实自我的担忧。
结果呢?冗杂的信息,将核心能力给稀释了,HR一眼就扫过去了,真的就变成了透明人。
所以讲真话的代价往往是没人听见你讲了什么,而讲得像真的却能在六秒内赢得再聊五分钟的门票。

聪明的人会区分“事实”与“叙事”,前者是原材料,后者是商品包装。包装不增假料,却能够将牛肉放置在透明橱窗最为显眼的那一格。
所以好简历只回答三个问题:
“你能解决我什么问题?”
“你解决过什么问题?”
“你比别人多什么证据?”
其余无关真话,一律静音,让鸡鸣在关门前最黑暗的那一秒响起。
2023年秋,上海某外企招聘数字营销经理,共收到了六百份简历。其中有一位候选人A,他之前在一家,仅有50人的小公司从事打杂型运营工作,日常工作包含换桶装水、写微博以及粘贴发票等事宜。
若如实写,她连关键词筛选都过不了,但她把“写微博”翻译成“从0搭建企业私域内容池,6个月涨粉4.2万,带来可追踪订单230万”,把“贴发票”翻译成“梳理电商费用流程,缩短报销周期40%”。
数据全部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更换了参考体系罢了,HR一眼就捕捉到了“增长”“结果”“量化”这些方面,她很顺利地进入到了面试环节,最终以每年35万的薪资待遇被录用。

同批另一位候选人B,毕业于211高校,履历真实质朴,负责日常的运营工作,能够积极地配合团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果,系统关键词匹配度低,连电话都没响,所以,现实验证:不会“翻译”的真话,在算法与人力双重漏斗里,最先被漏掉。
简历不是忏悔室,而是六秒广告片,广告法禁止造假,却允许创意表达。
反过来看,若把创意误当造假,你损失的不仅是面试机会,更是对自己价值的丈量权。
聪明的人会先承认:雇主并不关心你做了什么,而关心你替谁解决了何种痛点。于是他们把事实放在雇主的痛点坐标系里,重新投影,让投影看上去最像解药。
所以,好简历“不太讲真话”的真正含义,不是撒谎,而是把真话削成钥匙的形状,让它刚好插进锁孔;门一开,后面还有三轮面试、背调、试用期,等你用更完整的事实去兑现那声鸡鸣。
记住,鸡鸣不是目的,出关才是,简历不是道德论文,是通关口令,先让城门为你打开,再把真正的玉石亮给时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