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国各省市不约而同,都在同一天公布了2025年社保基数上下限,就因为这个政策,后台留言如雨点般密集,全网讨论热度飙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这个社保基数怎么又涨了?”
“为什么每年都需要调整基数啊,调整的依据是什么啊?”
“这个基数调整是不是意味着工资又变少了啊?。”
“还要补差啊,这个补差怎么补啊?”
看着后台一连串的讨论,心里还真有点五味杂陈,明知这是每年的常规操作,但是真正执行的时候会咯噔一下,毕竟到手的工资要变少了,且不知道为啥要调整,调整后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处?
那这个社保基数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别急,我今天就给你一一解答,彻底解除你的疑惑,记得帮忙转发哦。
想搞定这个社保基数,必须先缕清这三个误区我花时间把最新的政策和基数算法都梳理了一遍,发现多数人的困惑,都因存在三个错误的认知。一旦想通了这三点,你对社保调基的理解会立刻明朗。
第一个误区:把社保基数等同于当月工资。
这是最核心的错误。社保基数看的不是你现在拿多少,而是你过去一整年的“月平均应税收入”。它是一个长期的、更稳定“年平均值”,而非即时的“月度值”。
第二个误区:认为基数上调等于工资受损。
从短期看,到手工资确实少了。但从长期看,这笔钱并没有消失。你多缴纳的养老和医疗部分,都分别进入了你个人的养老金和医保账户。这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个人储蓄,是在为未来的你增加保障。
第三个误区:忽视按最低基数缴纳的隐性损失。
有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按最低标准为员工缴纳社保。这看似让你每月多拿了几百块现金,但实际上,未来的你的养老金、医保报销额度,到生育津贴、失业金,都打了折扣。这么看其实并不是划算的。
理解这些,对我们普通职场人意味着什么?首先,当你再看到工资少了几百元以后,会很平常的看待,不会再变成你的焦虑,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这笔钱到哪里去了,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投资,会获得内心的愉悦感!
其次,当你再次择业的时候,在职业的选择上,会多一个选择标准,除了固定的薪资和奖金,也会更加关注公司社保缴纳的情况,通过公司的社保履行程度,能帮你筛选掉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保障的公司。
最终,或许你会对生活更有底气,在经济下滑,环境变差的情况下,最起码还有一份基础的社保保障为依托,生活会变得更从容。
好了,接下来,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会用最简单的逻辑,帮你拆解社保基数的三个核心问题。
核心一:我的基数,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来看下我们每个月缴纳社保的计算公式:
社保费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从公式可以看出,缴费基数的变动会直接牵动社保费用的变动。
那缴费基数每年都是怎么确定的呢?
主要是根据上一年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月工资来确定。社会平均月工资每年都会重新计算,所以社保局就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月工资,在7月进行一次社保基数的调整。
这里的社会月平均工资,不只看基本工资,还包括你的奖金、绩效、加班费、各种津贴等所有应税收入。
举个例子:
你去年上半年月薪8000元,下半年涨到10000元,年底还发了24000元年终奖。
那么你今年的基数就是:(8000×6+10000×6+24000)÷12=11000元。
这个11000的基数确定后,就是你2025年一整年的缴费基数,部分城市还会要求往前补缴差额部分。不过基数一旦确定以后,一年内将不再变动。
核心二:为什么算出来的基数,和实际缴纳的不一样?因为社保基数有一个下限和上限。
这个范围由各省市根据上一年度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简称“社平工资”)来划定:
下限(托底线):不得低于社平工资的60%。
上限(封顶线):不得高于社平工资的300%。
如果你的月均收入低于下限,就必须按下限来缴;如果高于上限,超出的部分不用缴,按上限缴即可。这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权益,也避免给高收入人群造成过重负担。
这里补充一点政策:2019年以前,社平工资只算“城镇非私营单位”(国企、事业单位为主),导致私营企业员工的实际工资没被充分反映,基数上下限偏高;2019年国家要求统一用“全口径社平工资”(非私营+私营单位加权平均),更贴近大多数人的收入,缴费压力更合理。
核心原因就一个:社平工资每年都在增长。
各个地方基于当地社会的经济水平在提升,为了保证你的社保待遇未来不会贬值,这个缴费的基数也就必须跟着一起升级。
这里可能就有人会问那社保基数上调,钱变多还是变少?
从表面看,现在手头缴的费用多了,但是多缴的费用到头来,受益人还是你自己。比如社保缴费高了,你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会增多;医疗账户金额也会增多;公积金缴纳数量增多,公积金余额增加…
具体表现在--社保“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如:
养老保险:多缴的8%进“个人账户”,退休后领的养老金更多;
医疗保险:多缴的2%进“医保个人账户”,买药、看门诊能花的钱变多;
而“补差”,则是因为这个升级有时间差。
调基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每年7月份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计局每年5月公布全国社平工资,6月后各省市陆续公布本地“全口径社平工资”。
部分城市在调高了基数后,会要求企业需要将之前6个月的社保费差额补齐(比如杭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保调基补差”。
所以到了7月,就需要把前6个月的这个“差额”补上,有的城市是补差要求全年,有的是补缴调基政策执行后的月份。
那如何补差呢在职正常缴费的职工:如果在这一年都没有换过工作,社保在企业正常缴纳,那调基补差的工作也会由企业统一操作。
唯一不同的是,你当月的工资条中,那个月的社保费用扣得更多了,那是因为你把这一年之前几个月的社保差额一次性补齐了。
发生过离职、换工作的职工:如果你在这1年换过工作,或者离职断保了。那么你可以找到当时为你缴纳社保的企业,要求其为你补差。其中企业部分费用由原单位承担,你的个人补差费用需你自己承担。
如果拒绝补缴的化,会有滞纳金,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你当下的医保报销和未来的养老金计算,所以一定要重视。
总结一下,看这3个方面搞懂社保基数基数看“去年收入”:上一年月均工资性收入,年度内不变;
调基是“跟着社平涨”:为了让待遇跟上经济,多缴的钱最终是自己的;
补差要“年底前完成”:不补会有滞纳金,还会影响医保和养老金,在职的盯工资条,灵活就业的查人社APP。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基数对不对,或者要补多少,直接打开“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APP,查“缴费记录”进入查看,有个缴费基数,就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