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歌功颂德的太多,我来挑点刺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五代十国 乱世)很多人写五代十国,写到陈桥兵变,赵匡胤黄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五代十国 乱世)

很多人写五代十国,写到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就结束了,不写了,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反正宋朝都建立了,那就代表五代十国结束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北宋建立之后,纷乱的割据局面仍旧存在,北边有契丹的辽朝政权,以及辽朝扶持的北汉政权。

南边和西边就更危险了,有南平,有南汉,有后蜀,有吴越,有南唐等等割据政权,包括一些散落在各地的大小军阀,那就数不胜数了。

宋朝统一中原是大势所趋,但是再大的大势所趋,也不能指望着别人主动投降。

所以,北宋统一战争,是势在必行的。

其实这一阶段的战争非常精彩,离奇曲折且荡气回肠,但是这里作者就不讲了,因为讲过了,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返回到《过江之鲫》的第一部中进行阅读,在第一部中,作者已经对十国的灭亡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烦请查阅,这里就简要的叙述一下赵匡胤在位时的主要军事活动。

乾德元年的荆湖之战,赵匡胤吞并了荆南高氏政权和前湖南马楚政权。

乾德二年到乾德三年,在宋灭后蜀之战中,赵匡胤灭后蜀,平定四川。

开宝三年到开宝四年,在宋灭南汉之战中,赵匡胤消灭南汉,岭南平定。

开宝七年到开宝八年,在宋灭南唐之战中,赵匡胤消灭南唐,江南平定。

在开宝元年,开宝二年,开宝九年这三年,赵匡胤还攻打过北汉,但是均没有取得胜利。

有些读者会认为,赵匡胤没有消灭北汉,没有取得局部统一的成就,这正是赵匡胤重文轻武,军事能力不强的体现。

其实这倒是有点冤枉赵匡胤了,北汉政权在十国中很不起眼,极其容易被人忽略,很多人就觉得这么一个伪政权,消灭它还不就和秋风扫落叶一样简单?

其实不是这样的,北汉虽小,但占据有利地形,它的都城太原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最难以被攻打的城市之一,河东富庶,北汉又全民皆兵,赵匡胤在位时,北汉还时逢明主,所以恰恰是看似弱小的北汉,实际上才是最难啃的骨头。

结束乱世,致力于天下一统,这是莫大的功绩,但歌功颂德的话古往今来已有太多,作者倒发现了一个很不同的切入点。

那就是,北宋的统一战争,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封建时代的那种掠夺性。

为什么这么说?作者拿北宋灭后蜀之战来举例,在这场战争中,因为北宋军队的政策和军纪,曾经引发了四川地区的巨大的动荡和当地军民的激烈反抗。

(平蜀大将 王全斌)

平后蜀之战的领军大将,名字叫做王全斌。

这个人打仗当然是很能打,可以说是当世之名将,但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杀俘,杀降,好纵兵掳掠,所以他带兵平定了蜀地之后,他有很多的暴行,这就很快激起了百姓们的怨恨。

我们再来看,宋太祖赵匡胤在平蜀战争中对王全斌的一些指示:

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自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军队只要攻克了城池,只需要登记和收缴城池中的武器粮草就可以了,至于钱财,则要分给将士们,因为我们所要的只是土地而已。

所得具当倾格藏为肤赏战士,国家所收淮疆土耳。故人皆效命,所至成功。(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告诉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打下城池土地,要和将士们分钱,要激励他们,鼓舞他们,才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想一下,皇帝给高级将领的指示,除了抢地就是分钱,一句告诫将士们要秋毫无犯,不许骚扰百姓,不许杀人放火的话都没有,这是很少见的。

没说,就是一种肯定和暗示,于是北宋军队在占领蜀地之后烧杀抢掠,屡屡刷新下限,而宋军的肆意妄为,必然会导致反抗。

后蜀各地原本已经投降的士兵们纷纷作乱,一个叫做全师雄的人也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他被老百姓推举为兴蜀大王,起义军人数很快达到十多万人,而且这十多万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民众。

全师雄的起义席卷了北宋的十七个州,历时三年才被宋军剿灭,可以说虽然事败,但是给予到宋军的打击是沉重的。

我们要注意,四川地区的这次动荡,不是后蜀的残余势力发起的复国类型的战争,而完全是普通百姓被宋军的暴行逼出来的,史所罕见。

刘邦入咸阳,有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朱元璋北伐之际,有如此禁令:

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

但是一向以宽仁为本的赵匡胤,这次就没有做到。

那为什么赵匡胤会纵容宋军的暴行呢?甚至这个命令就是他有意无意透露出去的呢?

作者浅见,有以下几个原因。

(蜀地天险)

首先,蜀地是天府之国,无论是前蜀还是后蜀,都可以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富有的政权,没有之一的那种,后蜀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肯定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成了最直接的诱因。

尤其这个进攻方还是刚刚立国,百废待兴,大规模开战的北宋,后蜀的财富对于赵匡胤来说,是解决财政和军费的快钱,明摆着这样的纵兵掳掠,就是用后蜀的财富,来浇筑大宋将士的忠诚。

其次,关于统一战争的方针,其实是赵匡胤和赵普定下的,也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优先攻打南方弱小的政权,其次再攻打北方强大的政权。

这个思路,最开始其实是后周大臣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来的,赵匡胤和赵普略微做了一些改动,把后蜀作为了首要目标,可以说后蜀是北宋统一战役中最早攻灭的大型割据政权,这一仗的成败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后续战争的士气和资源,他必须得速战速决,并且还得用丰厚的战利品来稳定军心,鼓舞全军。

让军队在遥远的蜀地掠夺,是一种泄压和收买,更是一种就地补给。

最后,在北宋的精英们看来,后蜀从来都是一个偏安一隅,沉溺享乐,军备废弛的政权,当然后蜀孟昶的表现也实在是不怎么样,那么这种又富有又弱小的形象,就很容易让征服者产生轻视的心态,北宋就会觉得,嗨,就后蜀这么个小地 方,就是欺负它,收拾它,它又能怎么样?

宋朝廷错误的认为,后蜀可以肆意榨取而绝不会遇到强有力的长期反抗,结果他们偏偏遇到了长期反抗。

的确是长期反抗,要知道北宋灭亡后蜀前后还不到三个月,可是扑灭全师雄的起义,宋军却用了三年,如此惨重的代价,足可说明一个道理:

摧毁一个政权和统治一片土地是两回事,真正的统一不是在地图上实现的,更是人心的依附,我们不说那些深奥的大道理,退一万步讲,在军事占领后,任何胜利方都必须立即跟进政治安抚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不然等待他们的,就是下一个全师雄。

当然宋太祖是很能汲取经验教训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后续的战争中,太祖主要使用的就是以曹彬为代表的以军纪严明而著称的主帅。

因为对十国的战役我们此前在第一部已经讲过,就不再赘述,但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主要完成者,他亲手消灭了南方所有需要武力攻克的主要政权,而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吴越的纳土和对北汉的消灭,彻底的实现了统一。

曾将铁胎试诸侯,黄袍一着转春秋。

乾坤在握化龙凤,棍打南北四百州。

以太祖之功业,再写一本书也没问题,但本书主题既为五代十国,有关太祖的部分就大体如此,接下来按照顺序,讲述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太宗章。

(宋太祖点检像)‍

要聊宋太宗,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已经被人们提了千万遍但是在本书中还是要提及的话题,那就是:

斧声烛影。

在开宝元年,太祖曾经出兵攻打北汉,北汉求援辽朝,太祖因此退兵。

在开宝二年,太祖又出兵攻打北汉,北汉还是求援辽朝,太祖也就又退了。

开宝九年,太祖再次出兵攻打北汉,但在这关键的时候,太祖突然去世了。

具体时间是哪一天呢?是开宝九年的十月十九日夜里。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太祖因何而死?是病死,暴毙,还是被人害死?

历史的长夜中,人们孜孜不倦探究这个千古之谜。

而这,也将会是作者下一章将要为您探讨的内容...

参考资料:

《平边策》

《宋史·卷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张勇.论北宋军事地理格局的演变.学术探索,2015

冯明臣.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的作用.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评论列表

悼明
悼明 1
2025-11-24 16:07
北宋禁军军纪废驰,是五代遗留之祸,没得改!这也是两宋全国上下对军队有恶感,呼之为“贼配军”的主要原因。北宋禁军的班底之一便是河东河北的沙陀族军事集团,抢掠和屠杀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