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35岁职业危机到底有没有办法避免?35岁之后我终于悟了

到底如何避免35岁职业危机?我大概从二十七、八岁就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现在我过了35岁,再回过头来看,突然意识到:这是典

到底如何避免35岁职业危机?

我大概从二十七、八岁就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

现在我过了35岁,再回过头来看,突然意识到:

这是典型的“规划者”思维。

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人生模式,更接近“生态”模式,而不是“规划”模式。

何为“规划”模式?

就是在一开始参加工作,甚至是刚参加完高考,填报志愿就希望弄清楚:

哪个行业有发展前景、比较热门能多赚钱?

什么专业更方便考公?

然后入学后,一步步怎么走,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而“生态”模式,则是一种更加接近自然生长和进化的状态:

在每一步,都审视当下的资源、状态、际遇等,然后做出当下的应对。

不去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因为觉得不能确切地知道未来会怎样,就不去拒绝所有可能性:

一旦有一个新的东西萌芽,允许它们去生长。

一步步走出来,发现到了原来完全想象不到的一片天地;

在此基础上,可能会生长出更加强壮的东西。

试着回头看一看我们走过的人生道路、职场轨迹,是不是这样?

你可能两三年前,都想象不出、也规划不出你现在的这种工作状态和际遇,更不用说更早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我也天天担心未来。

但在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还没有35岁职业危机这个说法,我的忧虑更加现实:

如果明天我就失去工作了,我要怎么办?

我发现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我能够想出非常多很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计划,然后督促自己去执行。

比如,我让自己每天写1000字练习写作;

比如,经常问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让我把它写在简历上时会很亮眼?

比如,去学习更深入的专业知识,虽然眼下的工作还用不到。

35岁的职业危机要怎么避免?

它是一个“规划型”思维下问出的问题,因为太远,而且要规划,所以,难免系统而又笼统。

你去看这个问题下别人提的建议,要么已经来不及开始了,要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而“如果明天我就失去工作了,我要怎么办?”它是一个“生态型”思维下问出的问题。

出于求生本能,我们自己就可以主动想出来非常多特别具体的办法。

而且这些办法,都是可以立即着手去做的。

如果你离35岁还远:

恭喜你,一旦开始每天这么去思考,并且真正采取行动,那对你来说,基本就不会存在35岁职业危机;

就算有,那个时候你也会生长出现在想象不到的能力、资源来应对。

如果你已经随时可能出现35岁职业危机:

那它就真的可能明天就出现。

我们直接思考“如果明天我就失去工作了,我要怎么办”,是一个更能获得具体行动方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