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境徒步的归程,竟成高原寒夜里的煎熬。38岁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李先生从尼泊尔经樟木口岸回国时,手机突然失去信号——在连续颠簸35小时大巴、徒步3小时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后,这份“意外”让他瞬间陷入绝境 。

起初他以为是欠费,立刻充值200元,可信号依旧全无。联系中国移动客服后,得到的答复令人错愕:为防范电信诈骗,号码已被“保护性关停”,需到营业厅办理复通 。此时的聂拉木县正大雪纷飞,积雪深及膝盖,气温骤降至零下,全城因雪灾停电,当地营业厅早已关门,身无现金的他既无法扫码支付食宿,也不能联系外界,只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陷入“叫天不应”的绝望 。

更令人无奈的是复通之路的坎坷。客服提供的线上验证因天色昏暗无法操作,就近营业厅无跨省办理权限,甚至建议他返回新疆归属地处理。为恢复通信,李先生被迫取消徒步计划,辗转前往日喀则、拉萨等地,最终在事发8天后才完成复通 。而据核查,停机前的两条提醒短信因境外网络原因并未送达,客服沟通中更出现身份信息核对不畅等问题,暴露出跨省协同与主动服务的明显短板 。

反诈本是守护群众权益的防线,却在僵化的执行中变了味。当“保护性措施”让合法用户陷入生存困境,当“合规流程”成为漠视民生需求的借口,如何平衡风控严谨性与服务灵活性,如何让预警触达更精准、复通渠道更畅通,成为亟待解答的民生考题。这场高原寒夜里的崩溃,终以运营商的致歉画上句点,但它留下的追问从未停止:真正的保护,不该让守法者为风控成本买单,更不该在冰冷的规则中遗失温度。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电话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