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躺平大赛”卷起来了,学会做无意义的事,也是一种格局

大家好,我是麻团君。近日我发现全国各大商场似乎在流行一种活动,名为“躺平大赛”。听这个名字有种“左右脑互搏”的喜感,前两

大家好,我是麻团君。

近日我发现全国各大商场似乎在流行一种活动,名为“躺平大赛”。

听这个名字有种“左右脑互搏”的喜感,前两个字很不正能量,“大赛”两个字又把整个词拉到了时代需求中。

不卷不是中国人,躺平也要卷起来。

比赛的一般规则为在商场搭一地铺躺着,可以翻身活动,可以玩手机看书,可以订外卖。

但不允许睡觉,不允许坐着,不允许起身上厕所。

在最近包头某商场举办的“躺平大赛”中,一小伙儿硬躺33小时35分钟,喜夺桂冠,拿到了3000元奖金。

这哪是什么“躺平大赛”,这分明是人体极限挑战赛,不能起身不能睡觉,肌肉的僵硬、困意的侵袭、想起身的欲望……都在催促你赶紧放弃比赛。

至于33小时35分钟不上厕所,我严重怀疑小伙儿穿了纸尿裤,不然过于违背常识了。为了这类活动穿纸尿裤的选手并不稀奇,躺平也要躺出宇航员的信念感。

而且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小伙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着镜头敬了个标准军礼。

说明他大概率当过兵,经受过系统性的身体耐力和精神毅力训练。

“躺平”终究还是被拉到了“内卷”赛道中,从不到10小时卷出了33个半小时,商场仅需几千元就能带动一大波人气,成为了“躺平大赛”的最大赢家。

回想近几年“躺平”这个赛道早就在自媒体圈子里卷飞了,什么躺平老哥的生活记录,低能量人士的一天等等。

这时我们方才得知“躺平”的尽头是“内卷”,想躺的舒服就得躺出价值,和别人躺的不一样。

你说有钱人随便躺,心安理得。但抱歉,高端玩家的躺从来也不叫“躺平”,那叫享受生活。就像“没上进心”这个词很少用在富二代身上。

不过今天麻团君想说的重点不是躺平负能量,而是这类活动本身,那简直是完全无用、毫无价值、哗众取宠。

但是,咱们东亚赛区的玩家们恰恰缺的就是这种“挥霍时光”做无意义事情的坦荡。

为啥这届年轻人活得焦虑忧愁,左顾右盼,进退两难?

就是因为大家活在旧观念的意义追求和新时代的攀比现实的夹缝中。

咱们做什么事都习惯问问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种思维不只容易让人们更焦虑,甚至还会限制个人的发展。

大多数年轻人嘴上说不,内心的思想钢印却没那么容易改变。

《技能五子棋》为什么火,恰恰因为它打碎了几乎全部意义,让作品变得天马行空。

上篇文章我说网友们开始学不会让一件“普通的事情变得普通”,就是焦虑时代的一个印证。

国内的综艺节目也是如此,它们的精彩都是建立在寻求意义的基础上。

从早期的知识问答型节目,到后来的选秀节目,再到现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意义和启发,能上什么样的价值,都让编导们绞尽脑汁。

而曾经大火的《快乐大本营》,却因为单纯玩乐毫无价值饱受诟病。

我们的创想力,一不小心就湮灭在了价值追寻中。

年年吐槽春晚的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陷入了习惯上价值的思维中。

近期我才发现,国外居然有不少竭尽所能做毫无意义的事的节目。

比如德国有个《无人在意技能大比拼》,找一些素人做毫无实用价值的技能比拼。

比赛听起来还不如小时候的“丢手绢”有趣,但真比起来新鲜感拉满,甚至一不小心就燃了起来。

往杯子里弹硬币、单眼交替眨眼、无意义诗歌接龙(必须逻辑断裂)、非惯用手写字竞速、顺着管道往玩具火车里扔小球……

这些偶尔能成为国内综艺的小插曲,但却成了该综艺的主菜。

表面上这些比赛屁用没有,但又似乎挖掘了人类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潜能。

让网友不禁感叹:德国人还是班上的太少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多少体育运动都是人们无聊时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发明的,科学和艺术又有多少人是在这种事中突发灵感。

要是多接触外国人,你会发现研究各种奇技淫巧的鬼佬可太多了。

于是我们转念一想,如果咱们不总在生活中寻求意义和价值,会不会格局大开?

“躺平大赛”其实真是一种创想,它的蔓延给许多无用之事带来了合理性,至少看到这种奇怪比赛,焦虑就要消散一阵儿了。

当我们觉得累时,不妨短暂地放下对意义的追寻,顺着自己的心流,数一数摩天大楼的楼层,掷100次硬币,往垃圾桶里投篮,看看自己的耳朵会不会动,观赏天上云彩的追逐戏,探究一下游戏中休战时的野怪都在干些什么。

让我们毫无负罪感地去充一充轻松和快乐的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