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水麒麟初现世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生于建兴二年(公元202年)。少孤,与母相依为命。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好兵家之学。及冠,出仕曹魏,官至中郎将,参本郡军事。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兵出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疑姜维有异心,趁夜弃城而走,闭门不纳。姜维追至城门,只见城门紧闭,呼喊无应。彷徨无依之际,得诸葛亮遣人相招。维思及平生志向,终决意投蜀。
诸葛亮见姜维,大喜过望,亲为解缚,执其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今得伯约,吾愿足矣。"当即授以兵法,令掌中军虎步兵五千余人。
二、丞相遗志传承人
在随后数年间,姜维随诸葛亮屡次北伐,深得器重。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将毕生所著兵书二十四篇尽传姜维,嘱托曰:"蜀汉社稷,日后全仗伯约矣。"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正式进入蜀汉权力核心。然费祎常限制维用兵,谓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每次予维兵不过万人。
三、九伐中原显雄才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始得独掌军权。自此至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先后九度北伐: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与魏雍州刺史陈泰对峙于洛门,因粮尽退兵。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复出陇西,魏狄道长李简举城降。遂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战,大破之,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被魏将邓艾败于段谷,士卒星散,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
最后一次北伐时,廖化曾叹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四、 剑阁孤忠挽危局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大举伐蜀,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军。姜维识破魏军战略,立即摆脱诸葛绪追击,疾驰剑阁,据险而守。
钟会率十万大军攻剑阁,姜维以三万兵马据守,会使不能进。钟会粮草将尽,已生退意。然此时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后主刘禅听从谯周之议,不战而降。
姜维在剑阁得此噩耗,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哀声震天。维仰天长叹:"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五、 假降设谋图复兴
后主敕令姜维降魏,维佯装受命。见钟会时,见其有骄矜之色,遂生一计。维私谓会曰:"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今复定蜀,威德振世。然功高主忌,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钟会本就怀有异志,经姜维挑拨,果生反意。遂囚邓艾,欲据蜀自立。姜维暗通旧部,欲使钟会尽杀北来诸将,而后除会,复立蜀汉。
然天不佑蜀,计谋泄露。魏将胡渊率部攻入成都,钟会、姜维皆死于乱军之中。维临死前犹大呼:"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时年六十二岁。
六、 千秋功过后人评
姜维死后,魏军屠其全家。然其忠烈之气,长存天地。后世评价,毁誉参半。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然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则持不同看法:"姜维可谓忠勤于蜀汉矣!自诸葛亮死后,而蜀汉之安危系于维之一身。虽国亡主辱,而其志犹欲复立汉室,其忠其勇,可昭日月。"
北宋苏轼游成都武侯祠时,见姜维像而感叹:"伯约之忠,非独一时之忠,乃千古之忠也。以其智勇,若遇明主,必能成就大业。"
今日观之,姜维以一介降将,得诸葛亮知遇之恩,终其一生践行"兴复汉室"之志。虽九伐中原未能成功,然其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忠臣义士的典范。在成都武侯祠中,姜维像永远陪伴诸葛亮,共享后人香火,正是历史对其最好的肯定。
"天水麒麟儿"的美誉,不仅因其才智超群,更因其在蜀汉危难之际,独撑大局,以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对恩师的承诺。这份忠义,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