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应物》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应物。当公元737年的月光漫过长安城垣,韦应物在书卷与剑佩交织的世家宅邸中开启了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应物。

当公元737年的月光漫过长安城垣,韦应物在书卷与剑佩交织的世家宅邸中开启了他的人生。他的童年如同檀木书匣里缓慢舒展的宣纸,既有朱门阶前玉珂鸣响的清越,又浸润着曲江池畔柳浪裹挟的莺声。十五岁踏入大明宫任三卫郎时,银鞍白马踏碎的是暮春时节的浅樱,鎏金香球里逸出的瑞脑轻烟,悄然勾勒出“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的青春映照。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骤然撞碎霓裳羽衣的时节,韦应物的命运如断线纸鸢坠入烽烟。马嵬坡的白绫尚未被夜露浸透,他已在渭北孤馆的青灯下,将破碎山河凝作“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的苍茫诗行。那些辗转于州县衙斋的岁月,烛泪在青瓷灯盏中层层堆积,在夜半时分结晶成《寄全椒山中道士》的冷冽:“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而江淮的烟水终究漫进了他的笔墨。任滁州刺史期间,官船摇碎的汴河星月与芦花深雪,共同孕育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意境。那叶孤舟至今仍在汉语的长河里荡漾,载着千年清辉穿过所有岑寂的津渡。待到苏州刺史任上眺望太湖烟波,太仓米粒化作《观田家》里的深沉吟咏:“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中年的韦应物在诗笺上构筑着精神的归处,总在批阅公文的间隙,任由槐花穿过雕窗落进端砚。他将汉魏风骨揉入盛唐余韵,借陶渊明的菊香与王维的松色,调制出“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的独有心境。那些与秦系和皎然往还酬唱的秋夜,茶铛在红泥炉上沸腾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禅意,任由松风将官袍染作青灰。

晚岁解官以后,他隐居于永定寺的竹影深处,将平生沧桑熬成《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的醇厚滋味:“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此刻他的诗境宛若寒潭映照的雁影,在“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的意象中达成生命的圆融。那些寄往庐山道观的诗简,总沾染着捣药声与松子坠落的清响,在“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空明里参透造化玄机。

公元792年的深秋,韦应物在长安城外的陋室阖目,留下的三百余首诗篇如不灭的渔火,始终照亮后世文人的夜航。当苏州刺史署前的棠梨再度飞雪,当滁州西涧的孤舟第无数次被春潮唤醒,我们依然能听见他笔墨间流淌的连绵雨声。这雨声漫过中唐的断壁残垣,在晚唐杜牧的江南烟柳间飘洒,在苏轼的竹林芒鞋上停留,最终凝成汉语诗史中永不褪色的青黛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