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再看到法拉第未来的消息,我心里是有点“麻”的。
200亿市值,跌到几乎不剩什么。交付了11辆车。这两个数字并排放在一起,你甚至都感觉不到商业传奇失败的“悲壮感”,只剩下一种近乎荒诞的“破碎感”。这出戏演了太久,久到观众(和资本)都已经疲惫了。
我忽然在想,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看错了贾跃亭?
我们总想用“企业家”、“CEO”、甚至“老赖”的框架去定义他。但你有没有觉得,他更像是一个“叙事上瘾”的导演?他这辈子倾尽所有要打造的“作品”,可能根本不是那台FF 91。
而是“贾跃亭在造车”这个故事本身。
他太迷恋这个“孤勇者”的剧本了。他需要这个故事永远“未完待续”,他拒绝“杀青”。

只要故事还在讲,他就能不断吸引到新的“观众”和“投资方”。而那11辆昂贵的车是什么?它们是“道具”。它们被制造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向外界证明:“剧组”还没散,这部“史诗巨制”还在拍,大家再等等。
他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活在自己导演的“第一幕”里,迟迟不肯进入“结局”。
这种“叙事的魔力”,在那个资本滚烫、梦想飞扬的年代,是无往不利的。它确实点燃过很多人的激情。

可问题是,外面的“频道”早就换了。
当他还在太平洋对岸,为他的“剧本”寻找下一笔赞助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换了人间。大家不再为遥远的“颠覆”和“生态”而欢呼了。
人们变得无比实际。他们关心的是这个星期的交付量,是那块屏幕用起来卡不卡,是高速上能不能放心地松开手,是后排的座位能不能让家人躺得舒服。

车,已经从一个需要仰望的、宏大的“图腾”,彻底回归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关乎柴米油盐的“工具”。
当所有人都开始低头钻研“产品说明书”时,贾跃亭还在高声朗读他的“电影分镜”。
这种巨大的“错位感”,才是法拉第未来真正的悲剧:它的“剧本”停留在了十年前,但它的“观众”早就活在了当下。
我并不想去嘲笑他的“执念”。说真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谁没有过几个宏大到不切实际的梦想呢?

只是,这种“执念”的“灼烧”感太强了。
当一个“导演”为了让自己的剧本得以延续,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绑架”现实时,他就变得危险了。他“献祭”的是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是供应商的身家性命,也是他自己最后的那点信用“孤本”。
所以,我现在有点“麻”了。
我不再关心他“下周”是不是真的回国,也不再关心那个“梦想”还剩下几分真假。

我只是觉得,这场演了十年的“独角戏”,真的该拉上“幕布”了。
毕竟,观众早就看累了,也早就散场了。
#法拉第未来#贾跃亭#市值蒸发#造车#梦想与现实
参考信源:
《市值暴跌99%!法拉第未来再收纳斯达克退市警告》,财联社
《贾跃亭的“造车梦”还能做多久?》,中国经营报
声明:此文90%以上系原创,极少素材借AI辅助,图片均为AI原创,内容保持客观准确,信息皆源于可靠且可查证之处,其目的在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倡导建设性讨论,无不良引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