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解码成熟:当代青少年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无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才。可在当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我们抱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无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才。

可在当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明明接受的知识比我们那个年代多得多,可到了社会上,却还是啥都要我们操心!”

其实,何止是家长们忧心忡忡,当下国内外许多青少年教育者也对孩子“晚熟”的现象深感忧虑。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年龄,较二十年前推迟了3-5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的苏珊医生,经过多年的深入走访研究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现实社交活动大幅减少。这种过度依赖网络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出现了“成长延迟”的问题,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

英国肯特大学的育儿社会学家麦克瓦里什博士也指出,将青少年期延长至25岁,可能会使年轻人日趋幼稚化。这种倾向容易催生大量宅男宅女、“妈宝”“公主病”等现象。麦克瓦里什博士郑重告诫:“社会应当对青少年抱有合理的期望,引导他们走向成熟,而非将他们幼儿化,让他们一直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

过晚接触社会现实,再加上父母的过度保护,就像一层无形的枷锁,削弱了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承受挫折的能力,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力逐渐退化。

如果此时不及时纠正,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无法正确处理问题而犯下严重罪行。

2020年7月,新加坡就有报道:一名23岁男性因连续侵犯19名女性,被法院判处22年监禁。令人震惊的是,其母亲居然是通过新闻报道,才得知儿子犯下了如此滔天大罪。

而且更让人置信的是,即便面对铁证如山,这位母亲居然面不改色地坚称:“我的孩子不可能做这种事,他是个好孩子!”

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家长若迷信传统的“学校教育”,而忽略更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么严重的危害。

如果说传统大学主要侧重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那么社会大学则更注重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人是社交生物,社会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指引方向。

那么,在“晚熟”已成为一种趋势的当下,家长们究竟应该如何尽快让孩子走向成熟呢?孩子又有哪些行为表现,能够证明他们已经踏上成熟的道路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四个方面的特征,供各位家长参考。

01延迟满足的能力

对于很多了解过家庭教育的爸爸妈妈来说,“延迟满足”应该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

很多家长应该也读过心理学家米歇尔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该实验发现,那些愿意为获得两颗棉花糖而忍住不吃眼前糖果的孩子,成年后大多取得了更大成就。

当然,近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棉花糖实验”提出了质疑。

一部分人认为:人生总是要享乐的,如果当你想要放松的时候,还被“延迟满足”束手束脚,那生活不就毫无乐趣可言了吗?

2018年,还有一部分学者也指出,当年参加“棉花糖测试”的学生,都是来自优秀家庭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比起来,他们自然是更能抵御棉花糖的诱惑,更愿意等待,更愿意信任他人。而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往往会更在乎眼前的利益。

那么,在当下的社会之中,“延迟满足”真的已经落伍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延迟满足”依然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只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盲目照搬实验的模式,而是要学习其精髓所在。即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后,能够主动克制即时享乐的欲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目标的实现上,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这种自控能力的培养,与适度享受生活并不矛盾,和家庭出身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让孩子自行掌握事情的轻重缓急,调和其中的平衡,避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就像驾驭一艘船,在享受航行的乐趣的同时,也能顺利驶向目的地。

02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在近些年也是饱受争议的一个词语,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独立思考如果运用在不合适的场景里,往往会被人斥责是“固执己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类的霸道表现。

但其实,真正擅长独立思考的人,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并坦然面对自身的错误。

事实上,真正的“独立思考”,其实包括三个重要的能力:1、不盲目从众;2、善于提出合理质疑(包括对自身和他人);3、有着理性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每种观点或许都有局限性,但他们往往都代表着特定的立场视角。

一个真正成熟的孩子,往往能够跳出固有的立场,以更加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根据相关信息及时调整观念,而不是将自己永久禁锢于某个固定立场。

“从善如流”,这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真正应该达到的巅峰状态,就像水一样,能够顺应形势,灵活变通。

03学会理智取舍

正所谓“舍得”,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人生在世,“有所得”和“有所失”是相伴相生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固然会收获许多美好的东西,但太多的收获,也必然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随着行囊越来越满,我们每前行一步所消耗的精力就越大,就像一辆超载的汽车,行驶起来会变得异常艰难。

在人生旅途中,欣赏和收获固然重要,但许多经历就像沿途的风景一样,一旦过去就应让它留在属于它的那段时光里。我们要理智地做出取舍,而不是动不动就“翻旧账”,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无法自拔。

懂得“舍得”的人生,方能更加轻盈、更具深意。就像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松开手,反而能留住更多。

04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平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渴望完美的一面。可成年后,我们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态。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接受现实并非要放弃心中理想,而是接纳自身与生活的不完美,不沉溺于幻想,不卑不亢地走好每一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人总活在自己编织的完美幻想里,行动力却近乎为零。

请牢记:唯有踏实前行,才是抵达远方的最佳路径。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为梦想添砖加瓦;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在向成功靠近。

成熟是每个孩子生命中的必修课。生理成熟需要汲取食物营养,心理成熟则需通过学习、反思、质疑与重建来实现。

但我们也要相信:成熟不是年龄的自然产物,而是精心培育的结果。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培养孩子的成熟特质,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把握保护的度,给予探索的空间;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人格的塑造。

让我们以更大的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完成从依赖到独立,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这需要我们的坚持,更需要我们的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成长的潜能,都能在适当的引导下,绽放出独特的人生光彩。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