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汲古漏痕春秋学会二零二五北京展在京开幕

从笔墨间见传统深耕 从展览中传书法精神2025年10月16日,“汲古漏痕”春秋学会二零二五北京展在北京琉璃厂众艺生辉美术

从笔墨间见传统深耕  从展览中传书法精神

2025年10月16日,“汲古漏痕”春秋学会二零二五北京展在北京琉璃厂众艺生辉美术馆开幕。香港春秋书法学会会长郭思贤、香港春秋学会顾问陈小容、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名誉会长赵铁信、中国书画报社社长路洪明、北京众艺生辉美术馆馆长曹玉文、香港春秋书法学会副会长黄俊元、香港春秋书法学会秘书梁慧妍、新联新美术馆馆长任宇、艺海明珠北京书画院院长郭坤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展览开幕式由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会员李明心主持。

香港春秋学会以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己任,强调通过扎实学习与创作实践,传承文化精髓。卢逸岩先生生前主张“习书需植根传统,认真钻研”,反对脱离根基的所谓“创新”。展览以“汲古漏痕”为主题,既倡导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也鼓励在传承中展现个性。学会期望通过这一主题,“彼此砥砺、各方不吝赐教,继续在书道上互勉同行”。这一理念贯穿学会36年发展,成为其艺术实践的核心标识。

郭思贤致辞

郭思贤在开幕式上介绍了香港春秋学会的历史与现状:春秋学会36年来,始终遵循卢逸岩老师的教导,坚守书法学习的初心与方向。他特别感谢学会内每一位授课老师 ,老师们每周均倾注心力教导、支持学生,助力学生将书法作品带上展览舞台,甚至走进北京。

赵铁信致辞

赵铁信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书法一定要坚守传统,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精准发力,从香港同好的作品中能看出深厚的功底,尤其是临帖达到的水准,背后必然付出了大量努力,这 “绝不简单”。他认为,此次交流不仅是两地书法界的互动,更对内地书法同好起到了鼓励作用,同时热情欢迎香港书法朋友今后更多地来到北京交流。

路洪明致辞

路洪明表示,报社已创办四十年,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支持书法艺术的推广工作。因此,他格外珍惜陈小容女士牵头,将香港书法学者带到北京的举动,认为这份跨越两地的书法交流极具价值,值得珍视,应当大力宣传。

曹玉文致辞

曹玉文在开幕式上,深情回顾了他与香港艺术界的友谊,并认为香港既有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有近现代中西融合的特征,尤其是抗战期间许多文化艺术大家避难香港,对香港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香港大营救”事件举世闻名,众艺生辉美术馆与香港春秋学会共同举办书法展览,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让北京看到香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陈小容致辞

陈小容致辞,为展览筹备倾注心血的每一位付出者都致以了诚挚谢意,这场展览不仅是学会学员书法技艺的一次精彩亮相,更是对“植根传统、砥砺研习”理念的践行,从笔墨间能看到大家对历代碑帖的深耕,也能感受到对书法精神的传承。并且也非常感谢到场的嘉宾,以及美术馆提供的场地及人员支持。

李明心主持

赵铁信、曹玉文为陈小容女士颁发证书

开幕式上,赵铁信代表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名誉会长赵铁信、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业委员主任曹玉文共同为陈小容女士颁发了“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家评委证书”,既是对陈小容女士长期在传统书画传承的高度肯定,也强化了两地文化界携手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共识与联结。

郭思贤为到场嘉宾赠送扇面

主理嘉宾郭思贤、陈小容、赵铁信、路洪明、曹玉文、任宇等共同手持印有 “汲古漏痕” 展览主题的扇面合影留念,为整场活动留下兼具文化意蕴与纪念价值的瞬间,开幕式以别开生面的方式结束。郭思贤为到场嘉宾逐一赠送此次展览专属扇面,既是对嘉宾支持的诚挚回馈,也让传统书法之美以雅致便携的形式延续,为这场文化交流活动增添了别样的纪念意义。

参加展览的嘉宾还有:梁佑任、陈俊发、黄国器、王美琼、布嘉文、何千里、余琼芬、吴腾斗、李晋铿、李惠雪、李慕洁、冼影雪、周美华、姚婉雯、施佩鸣、范炯棠、区俏敏、张惠贞、梁国辉、麦启荣、劳建璋、冯少珍、黄柏年、冯慕洁、黄敏樱、黄智惠、叶燕妮、赵秀贞、刘志伟、潘洁仪、黎淑仪、卢定豪、薛建康、罗景熙等。

此次展览不仅体现了香港春秋书法学会的艺术成果,更搭建起粤港与北京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览将持续到10月22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