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一开始就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花十分代价以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我熬这个时间我都熬的心疼,很难想象这就是一位老农民说的大实话。

看了一部很多年前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上面那段话就是纪录片里面的农民杜深忠说的,辛苦一年果园收获了7300斤苹果,为了儿子的学费不得不全部贱卖,拢共卖了8000元,关键就是这些卖苹果的钱还是不够给儿子交学费的。
次日跟老伴去田里面收成熟的玉米,可是却发现有很多玉米都被獾子给吃了,气的老伴说要给獾子“药死”,结果老公说“药不得”因为獾子是三级保护动物,老伴一听更生气了,说“獾子还是保护动物?光祸害人,光糟蹋庄稼,还保护它,农民种点粮食都让它糟蹋了,农民咋没人保护?”。

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赚不来多少钱,关键这还是十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选址淄博沂源杓峪村拍摄的,那时候大部分年轻人就不种地跑城市里面打工去了,因为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一切都向“钱”看了。
其实纪录片里面也记录了很多的农村矛盾,邻里之间的宅基地矛盾、刚种下的幼苗被人药死气的老太太在村口骂街,很真实,其实大家习惯了看农村邻里之间互相帮衬串门认为农村才是真正的和谐,其实不然,农村里面有很多小矛盾,还有很多小矛盾转化成大矛盾的,这一般的城市人可能也理解不了,比如盖房子引发的纠纷,墙头高低引发的纠纷,还有过道的水道高低引发的纠纷,太多时候从争吵变成了械斗,当然近些年确实好转不少,但矛盾依然存在,有和谐互相帮助的一面也有气人有笑人无卑劣的一面,所以拍的很真实。

我也不知道农民对土地是啥时候开始没感情的,我是生长在农村但是对土地确实也没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很早就出来打工了,而我爹妈种了一辈子的地,虽然种这二三亩地不咋赚钱累的一身病,每次秋收过后都会说第二年可不种了直接流转出去,可是第二年依然的播种施肥,还是放不下土地。
正好我前段时间还看了一部电视剧《老农民》,描写的是解放前期、解放初期、土改、特殊时期、大跃进时期、直至取消农业税,那时候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很深,因为解放前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土地,土地都是地主的,农民给地主当佃户,每年产的粮食给完地主之后就剩不下啥了,所以那时候的农民渴望土地,因为是真的吃不饱饭,说实话顿顿能有口吃的人家就算不错了。

解放土改之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前期还好种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国家也就是公粮,剩下的总算是属于自己的了也算够吃,后来先是互助组(互助组最早成型是在抗日时期的根据地)、后来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1982年至今。
在特殊时期和灾难时期确实都吃不饱,不光是农村不够吃,整个国家都不够吃,那时候定额定量吃完了就没了,其实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段大食堂,其实初衷是好的,可是吃集体的太多了,有的出工不出力导致产出的少了,结果就是大食堂也没吃多久。

那时候都盼着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对集体的土地根本不上心,最初农业合作社是自愿参加可自愿退出,可是人民公社则是带强制性的,有些地方连那最后5%自留地的经营权都收归公社了,直到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农村土地分开承包开始推动联产责任制,至1982年农村正式全面改革。

也就是自1982年之后农民开始珍视属于自己的承包地,在农村基本上是个农民都要在土地里面挥洒百分百的汗水,那时候比的就是谁家的粮食产的多,那时候最初大家交公粮都挺积极的,可是后面就走样了,不仅给国家交粮食,地方上还有了三提五统以及其他附加,弄的农民负担过重,直至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

说起来就是从城乡贫富差距变大的开始一些农民就对土地没有了感情,也不能说没有感情,而是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单纯靠种地的农民与其他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开始了副业和大量的人进城务工,因为打一个月的工比种一年地赚的钱还要多。
现在早已经不是那个吃不上白面馒头的时代了,而且是过了大鱼大肉的年代了,现在比的是谁吃的健康谁吃的营养均衡,你会发现各个饭馆都有浪费粮食的情况,从粮食增产价格多少年不浮动开始农民就可能对土地没了感情。
因为仅靠着三亩地给孩子盖不了新房也买不了小汽车,更不可能满足日益过高的彩礼,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河北衡水那边的农村彩礼都十几万了,娶个老婆还得要县城或者市里面的楼房,你靠着种二三亩地怎么可能给的起,所以不得不割舍土地,现在流行的是土地流转,一个人承包上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全都是机械化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