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Fosi Audio 首款便携式开放式HiFi耳机,IM4从发布起就带着两个核心标签——「开放式腔体」与「可换调音组件」。对于习惯了封闭入耳式耳机闷塞感的我来说,这款主打“无压聆听”的产品本就充满吸引力;而当实际上手体验它的双导管、三耳套组合后,更发现它在“杂食曲风适配”与“新手友好”上的惊喜。接下来,我将结合流行、民谣、古典、摇滚等多类曲风的实际听感,聊聊这款耳机如何平衡“素质”与“舒适”。

拿到 IM4 时,曜石黑的哑光外壳第一时间戳中了我的审美——CNC 6063铝合金材质摸起来细腻如磨砂,没有廉价塑料的滑腻感,也不像镜面材质那样容易沾指纹。机身比我想象中更轻,单耳仅7g的重量,拿在手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这也为后续长时间佩戴埋下了伏笔。
佩戴时最直观的感受是 “贴合”而非“挤压”。它没有采用传统入耳式深入耳道的设计,而是基于助听器厂商的样本数据做了弧面优化,耳塞轻轻搭在耳道口,耳廓曲线能稳稳托住机身。我曾戴着它逛了一下午街,中途没有调整过一次,既不会像半入耳那样容易滑掉,也没有封闭入耳式久戴后的耳道胀痛感;即便是跑步时小幅颠簸,耳机也能保持稳固,38g的总重(含线)对耳廓几乎没有压迫,这种“戴了像没戴”的体验,是很多入耳耳机难以做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配件细节:官方提供的 2-Pin 0.78mm 接口线材很软,不会像硬线那样拉扯耳廓;三种调音耳套(超低频、低频、均衡)都做了柔软的硅胶材质,即便是最小号的耳套,也不会因为尺寸贴合而产生“闷堵感”——这正是开放式设计的优势,耳道与外界保持轻微通气,长时间聆听也不会有“耳朵发闷”的憋胀感。

IM4 的核心乐趣在于“可换调音组件”:黑色导管偏向温润,黄铜导管侧重通透;超低频套强化低频氛围,均衡套突出三频平衡。我分别测试了“黑色导管+超低频套”(低频增强模式)、“黄铜导管+均衡套”(通透均衡模式)、“黑色导管+均衡套”(中性杂食模式)三种组合,搭配手机+普通3.5mm转接器驱动(完全模拟新手用户的日常场景),听感差异清晰且不突兀,没有“换个配件就像换了耳机”的割裂感。
1. 低频增强模式(黑色导管+超低频套):流行与摇滚的“氛围担当”这种组合下的 IM4,低频量感会比另外两种模式多1-2成,但绝非“轰头”的风格,而是偏向“饱满且收放利落”。我用它听李荣浩的《乌梅子酱》,开头的鼓点下潜不算深,但回弹速度很快,每一下敲击都带着轻微的弹性,不会像有些低频耳机那样拖泥带水;贝斯的低频线条清晰,与吉他的中频衔接自然,没有出现“低频盖过人声”的情况。
切换到痛仰乐队的《西湖》时,这种低频表现更讨喜 ——架子鼓的底鼓能量集中,却不会掩盖电吉他的高频泛音;当歌曲进入高潮“再也没有流眼泪的人儿在夜色中”,人声与乐器的层次感依然分明,开放式腔体削弱了封闭耳机的“箱体共振”,低频扩散更自然,即便把音量调到中等,也不会有“低频闷在耳朵里”的压迫感。
不过这种模式更适合低频需求稍高的曲风,若用来听古典乐,会显得低频略有冗余 ——比如听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大提琴的低频会比小提琴的高频更突出,破坏了古典乐“高频通透、低频克制”的平衡感,这也提醒我:超低频套更适合流行、摇滚,而非古典。

换成黄铜导管和均衡套后,IM4 的听感瞬间“亮”了起来——高频延伸更自然,中频密度适中,低频则收得更干净,这种组合几乎是“杂食乐迷的万金油”。我先用它听陈粒的《奇妙能力歌》,人声距离恰到好处,既不像监听耳机那样“贴耳直白”,也没有过度染色的甜腻感;陈粒嗓音里的“颗粒感”清晰可见,咬字时的细微气音(比如“我看过沙漠下暴雨”的“雨”字收尾)被完整保留,却没有刺耳的齿音,这得益于黄铜导管对高频的“适度提亮”而非“过度放大”。
最惊喜的是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的高频泛音细腻,琴弓摩擦琴弦的 “质感”清晰可辨,没有出现“高频刺耳”的情况;开放式设计让声场显得格外开阔,小提琴的位置感明确,不像封闭耳机那样“挤在眼前”,而是有种“乐器在房间里自然发声”的空间感。即便听到快节奏的乐章,琴弦的瞬态响应也很干净,没有明显的浑浊感。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短板:面对大型管弦乐时,瞬态表现会略显吃力。比如听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当铜管乐器与弦乐同时爆发时,高频的铜管乐器会比低频的定音鼓更突出,导致 “高频略冲”;而定音鼓的低频下潜则显得有些单薄,不如黑色导管那样有弹性。但对于小型合奏(如弦乐四重奏),这种模式堪称完美——听舒伯特《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时,四件乐器的定位清晰,小提琴的高频、中提琴的中频、大提琴的低频形成了“横向开阔、纵向层次分明”的声场,均衡套的“三频平衡”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不想频繁换配件,黑色导管 + 均衡套的组合堪称“懒人首选”——它没有超低频套的低频冗余,也没有黄铜导管的高频突出,而是以“中性”为核心,适配大多数日常曲风。
听孙燕姿的《逆光》时,人声的甜度恰到好处,孙燕姿嗓音里的 “清澈感”被保留,低频的鼓点不会抢戏,高频的吉他泛音也不会刺耳;切换到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钢琴的中频温润,高音区的音符通透却不尖锐,低频的踏板音收得干净,整体听感松弛舒适,非常适合通勤时“背景音式聆听”。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无短板”:无论是流行、民谣,还是轻音乐、小编制古典,都能给出“舒服不突兀”的表现;对于新手用户来说,不用研究“导管与耳套的搭配逻辑”,直接用这套组合就能应对80%的场景,这也是IM4 “新手友好”的体现之一。

抛开可换组件,IM4 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开放式腔体”——它打破了传统入耳式耳机“封闭耳道”的局限,用“半开放”的设计平衡了“声场开阔度”与“低频质感”,这一点在三频表现上尤为明显。
低频:克制却有质感,拒绝 “为了量感丢细节”IM4 的低频不属于“大能量”路线,而是“控制得当”的风格。即便是超低频套,低频量感也只是“适度增加”,而非“无限堆砌”。听《Hotel California》(老鹰乐队现场版)时,开头的鼓点下潜有深度,却不会掩盖贝斯的低频线条;当观众欢呼声响起时,开放式腔体让“环境音”与“音乐声”自然融合,没有封闭耳机“把音乐闷在耳朵里”的割裂感。这种低频表现适合“喜欢低频但不追求轰头”的用户,既能营造氛围,又不会丢失乐器细节。

官方称 IM4 为“监听耳塞”,但实际听感更偏向“带有细微染色的愉悦向”。听周深的《大鱼》时,人声的“空灵感”被放大,却没有过度甜腻;周深假声的高频延伸自然,与背景音乐的弦乐衔接流畅,没有出现“人声与乐器脱节”的情况。这种中频表现很讨喜——既不像纯监听耳机那样“直白冰冷”,也没有过度染色的“失真感”,无论是男声的磁性(如李宗盛《山丘》),还是女声的细腻(如王菲《如愿》),都能给出“耐听不刺耳”的表现。
高频:自然延伸,泛音细腻不突兀IM4 的高频最大特点是“自然”——没有刻意强调“亮”,而是追求“泛音完整、消散自然”。听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时,高频的泛音细腻,琴弓摩擦琴弦的“细微噪音”被保留,却不会刺耳;当曲子进入高潮的快速音阶,高频的瞬态响应干净,没有出现“高频撕裂”的情况。即便用黄铜导管提亮高频,也不会出现“齿音过重”的问题,这种“适度提亮”的高频表现,让古典乐、轻音乐的听感更通透,却不会让流行乐的人声显得“尖锐”。

作为一款 HiFi 耳机,IM4的驱动门槛低到惊喜——我分别用iPad 的普通3.5mm接口、入门级播放器(飞傲M11PRO)、电脑声卡驱动,听感差异很小。用手机驱动时,即便音量只开到50%,声音的动态和细节也能完整呈现;不会像有些高阻抗耳机那样“手机推不动,声音发闷”。
日常通勤时,我习惯用手机听流媒体音乐(如网易云音乐无损音质),IM4 的表现依然稳定——听《孤勇者》(陈奕迅)时,人声清晰,低频的鼓点有弹性;听《卡农》(钢琴版)时,钢琴的高频通透,没有出现“手机推不动导致的高频暗淡”。这种“低门槛驱动”的特点,让新手用户不用额外购买播放器,仅凭手机就能体验到HiFi耳机的素质,降低了“入门HiFi”的成本。
五、总结:一款 “为日常聆听而生”的开放式耳机Fosi IM4 不是一款“追求极致素质”的耳机,而是一款“为日常聆听优化”的产品——它用开放式设计解决了“入耳式闷塞感”的痛点,用可换组件满足了“不同曲风的适配需求”,用低驱动门槛降低了新手用户的入门难度。
如果你是 “杂食乐迷”,既听流行、民谣,也听轻音乐、小编制古典;如果你讨厌封闭耳机的闷塞感,追求“长时间佩戴无压力”;如果你是HiFi新手,不想在“驱动设备”上额外花钱——那么IM4会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它或许在大型管弦乐的瞬态表现上有短板,或许没有“一耳朵惊艳”的极端风格,但它的“均衡、耐听、舒适”,恰恰是日常聆听中最难得的品质。
就像我现在,戴着 IM4 听着王菲的《人间》,窗外的车流声与音乐自然融合,没有闷塞感,没有压迫感,只有音乐本身的温柔——这大概就是开放式耳机的魅力:让声音“无界”,让聆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