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号召臣子捐款筹集军饷,他原本想让老丈人周奎做个表率,谁知,周奎一番神操作,一分没捐不说,还倒赚了崇祯两千两。
崇祯是个苦命皇帝,大明江山传到他手里的时候,早就烂成一锅粥了。
其他的不说,光朱元璋搞的那一套供养宗室制度,还没到崇祯继位,整个大明就已经养不起朱家子孙了。
所以,崇祯即位之后也是夙兴夜寐,很想大刀阔斧地干些事情,使大明王朝重新恢复到强盛时期。
可是老话说的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至高无上的帝王,也逃不过这个能憋死人的铁律。
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流寇四处作乱,大明朝廷又穷的叮当响,崇祯想做点事情简直难如登天,不管干什么都面临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没钱。
眼看早已成了气候的大顺军,就要兵锋所指打到京城了,崇祯突然想起来号召臣子们捐款,筹集军饷招兵御敌。
不得不说,这在当时也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只要能筹到足够的军饷,尽管还是难以改变大明的危局,最起码还能支棱一些时日,不至于倒塌的那么快。
崇祯之所以能想到这个办法,也是受了内阁大臣李建泰的启发。
李建泰的祖上,是山西临汾曲沃的大户,尽管算不上太有钱,但也家产颇丰,最起码在当地也是数得着的豪绅。
大顺军攻入山西的时候,他就整日忧心忡忡,生怕丰厚的家产保不住。
后来大顺军攻陷山西平阳之后,他彻底坐不住了,因为曲沃离平阳很近,这也意味着大顺军很快就要打到曲沃了。
于是,李建泰就向朝廷请缨,丰厚的家产与其便宜了大顺军,不如拿出来招募兵士跟大顺军对着干。
崇祯闻听后很激动,没想到麾下还有如此识大体、有气节的臣子,就欣然应允,并亲自为其送行返乡。
只可惜,李建泰愿望落空,刚到保定府就成了大顺军的阶下囚,后来还投降了清朝,安分了没多久就因参与谋反,被清朝皇帝给杀了。
虽然李建泰此举有点不伦不类,对大局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但却让崇祯受了很大的启发。
为了让臣子多捐钱,崇祯还特意派人去找老丈人周奎,想让他在这个节骨眼上起个模范带头作用。
可是没想到,他太高看这个老丈人了,竟然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周奎是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幼年跟着族人迁徙到了北京大兴,自此便在这里扎了根。
尽管早年生活落魄,也没有什么赚钱的门道,就是靠着摆摊算命勉强维持生计。
可别看人家生活过得不如意,架不住家里有个好女儿,全家人都因为女儿得势,很快就飞黄腾达了。
长相标致的周氏,早年被选入信王府当宫女。
信王大婚的时候,周氏又在万历皇帝的宠妃刘昭妃的支持下,经过一番角逐成了信王妃,自此穷困潦倒的周家就开始发迹了。
尤其是信王继位成了崇祯,周氏成了皇后,周家也成了明末的第一外戚。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奎不仅一夜之间成了大明的国丈,周家也自此鸡犬升天,成了大富大贵之家。
别看崇祯是九五之尊,但要说起来,在生活上可没有老丈人周奎过得潇洒。
毕竟,崇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周奎只需要考虑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两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生活上自然也是天差地别,没有可比性。
周奎成了国丈之后,跟其他皇亲国戚比起来倒也算是安分,除了生活上比较奢靡之外,倒也没有给女儿女婿找过什么麻烦。
但是,周奎也是个典型的守财奴,跟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自己怎么胡吃海喝都无所谓,往外拿钱简直比要他的命还难。
宫里的内侍徐高,带着崇祯的密旨找到了周奎。
没承想,周奎听说女婿让自己捐钱,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直说没钱。
徐高当时就哭了,国丈都是这个样子,大明还有救吗?
但为了完成崇祯布置的任务,徐高强忍心中的悲愤,一边哭一边劝说,让周奎无论如何在这件事情上冒个头,帮助朝廷渡过难关。
周奎也是害怕把女婿给惹毛了不好收场,于是就咬着牙承诺捐银一万两。
可是这边徐高刚返回去复命,他就托人给女儿捎去了一封信,诉说家里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让女儿想办法帮衬一下。
顾念亲情的周皇后也是没办法,偷偷从小金库拿出了五千两,不够的让父亲想办法补齐。
谁知,周奎拿到钱之后,只给朝廷捐了三千两,自己还昧下了两千两。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周奎也因为这件事,一时间也成了大明最大的笑柄。
周奎没有搞明白“国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大顺军攻下京城之后,从他家里抄出来五十二万两白银,奇珍异宝、绢缯布匹更是难以数计。
大明朝都没了,他守着这么多家产有什么用?
最后,全都成了大顺军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