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明确表示不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这一决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波澜。在“蔚小理”等新势力及部分传统车企纷纷拥抱华为智驾技术的当下,零跑选择硬刚自主智驾路线,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存逻辑与技术野心的豪赌。

从技术研发底层逻辑看,零跑并非毫无底气。早在多年前,零跑就组建了独立的智驾研发团队,在感知硬件布局、算法模型训练等方面持续深耕。比如在感知端,零跑自研的多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融合方案,经过大量真实道路场景数据训练,已能在城市复杂路况下实现较稳定的目标识别;决策算法上,其自主开发的路径规划与行为决策系统,也在内部测试中展现出对国内道路场景的适配性。这种长期投入,让零跑有了“自己干”的技术基础,也让其更倾向于将智驾技术的掌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非依附外部供应商。
但自主研发的成本与风险,是零跑必须直面的难题。智驾技术研发堪称“烧钱无底洞”,从硬件产线搭建到算法团队维持,再到大规模路测验证,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零跑作为体量相对有限的车企,资金储备远不及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持续的高投入可能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在华为等巨头已构建起成熟智驾技术生态的情况下,零跑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能否在体验上追上甚至超越,仍是未知数。一旦技术迭代速度落后,或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较多故障,很可能会影响品牌口碑,进而冲击销量。
从行业竞争格局维度分析,零跑的选择也折射出中小车企的生存焦虑。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绑定”正在成为新的竞争手段,华为凭借乾崑智驾等技术,已与多家车企形成深度合作,构建起强大的生态联盟。若零跑选择华为技术,虽能快速补齐智驾短板,但也可能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困境——消费者可能会将智驾体验的好感更多归于华为,而非零跑自身。而坚持自主,虽风险高,但一旦成功,就能打造出独属于零跑的技术标签,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品牌赢得更多溢价空间与用户忠诚度。
更关键的是,零跑的自主智驾路线,也是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化”的一种呼应。在核心技术领域,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始终是隐患,零跑的尝试,无论成败,都为行业探索“自主智驾如何走通”提供了样本。当然,这场赌局的结果,最终要交给市场和用户来评判——如果零跑自主智驾能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不逊于华为乾崑智驾的体验,那便是破局成功;反之,则可能成为一次冒险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