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深圳大赛项目案例 | 以科教融合之桥,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

在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30强项目中,“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搭建起“科教融合”的桥梁——通过开

在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30强项目中,“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搭建起“科教融合”的桥梁——通过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让更多孩子接触系统的科学教育,为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提供支持。

在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的课后服务时段,一节“寻找另一个地球”的科学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拿着画笔勾勒想象中的星球,讨论着“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火星能成为另一个地球吗”。课后,有学生说:“这个课能让我们想象未来,还能动手画,很有意思。”这样的场景,是项目试点的日常。上海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的王老师也有感触:“熟悉课程后,备课时间缩短到10分钟,资源包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双师课堂

这些改变,源于对科学教育现状的回应。当前,70.1%的小学科学教师为兼任,72.5%非理科背景,乡村学校科学资源尤为短缺。为此,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依托资助的近400位科学家,联合教育专家发起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助力解决科学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线下课堂

项目以“科教融合、跨学科融合、全场景覆盖”为特色:由科学大家把关框架,科学家细化梳理,教育专家降维适配,一线教师优化课程,形成兼顾科学性与适配性的内容体系;课程涵盖天文、生命、工程、物质等主题,如天文课程围绕“寻找另一个地球”设计16节课,融合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资源形式丰富,每节课含PPT、学生手册和教案,配套各类视频98个,其中知识点视频44个,科学家讲解20个,科技史动画6个,科学思维13个,演示实验17个,总时长约150分钟;互动资源共10个,同时还联动开展科学家讲座、科普展览、研学活动等,并将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免费对全国开放。

线下课堂

2025年2月,项目在9省市45所学校启动试点,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30所市级学校和青海、贵州等地的15所县级学校。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前海创新教育集团桂湾学校等8所学校纳入其中。反馈显示,学生喜欢课程的动手与想象空间,教师认可资源的实用性——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朱老师评价:“资源品质高,减轻了我们一线老师的负担。”

上课场景

展望未来,项目计划5年完成4个主题小学到初中的课程开发,2026—2028年计划覆盖全国20000所中小学校,影响1000万青少年。同时,将配套科普讲座、展览、视频等,让更多人感受科学魅力,推动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双师课堂

每颗好奇的童心都值得被珍视,每个青少年都应有拥抱科学的权利。当孩子们通过屏幕跟随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当动手实践揭开生命的谜题,他们眼中的光,正是科学精神在成长路上生根发芽的模样。期待这束光,让更多青少年在科学的滋养中,怀揣想象力与探求欲,勇攀知识的高峰,奔向更璀璨的未来。

后续,我们还将为大家带来更多深圳大赛30强项目的精彩故事,敬请继续关注!

注:本文案例素材及相关数据均由项目方提供。

大赛背景

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由深圳市民政局主办,深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承办,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植根十余年的创新实践,不断优化全国推介、公益创投和评选展示相结合的社会化赛事运营理念与模式,以基层基础民生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以及社会救助对象、精神障碍患者、临时遇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遴选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优质公益慈善项目,建设深圳公益慈善项目库,搭建开放、多元、务实的公益慈善项目创投赋能实践平台,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