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黄蜂成真:开普勒

当众多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演示端茶倒水、翻跟头时,开普勒机器人已在上汽通用的生产线上默默执行车辆质检、搬运重型部件——这家

当众多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演示端茶倒水、翻跟头时,开普勒机器人已在上汽通用的生产线上默默执行车辆质检、搬运重型部件——这家成立于2023年8月的初创企业,以独特的产业思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2025年4月,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张科垚坤基金及两家产业资本——伟创电气和柯力传感。随后在7月,公司又宣布完成A+轮战略融资。

从Pre-A轮到A轮,开普勒成功引入了5家产业上市公司股东,构建了一条覆盖伺服系统、传感器、精密部件等关键环节的生态产业链。

在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挣扎于从演示到落地的鸿沟时,开普勒却凭借其“硬件先行”的战略思维和独特的产业生态模式,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崛起。

01 跨界

开普勒机器人虽然成立于2023年8月,但其创始团队却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和跨界背景,这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始人杨华同时还是小米生态链企业、智能厨电产品公司纯米科技的创始人,这种软硬件结合的创业经历使其在人形机器人创业大潮中具有独特优势。

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德波曾在中兴、华为等通信行业巨头从业,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大型科技公司的管理经验和通信技术专长。

创始团队的跨界背景,让开普勒从创立之初就兼具了互联网思维与硬件实力,这种组合在人形机器人这一高度复杂的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02 差异

在众多机器人公司热衷于通过软件算法展示华丽演示之时,开普勒却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硬件先行。

这一战略选择意味着需要攻克材料工艺、精密制造等多重技术壁垒,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现实挑战。但开普勒管理层认识到,硬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基,没有可靠的硬件载体,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在物理世界中发挥作用。

与市场上头部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相比,成立于2023年8月的开普勒在融资表现上并不算抢眼。但这并没有阻碍公司的发展步伐,反而让其更专注于打造扎实的产品基础。

开普勒的“硬件梦之队”战略不仅体现在内部研发投入上,还反映在其精心选择的产业投资方阵容中。从Pre-A轮到A轮融资,开普勒引入了五家产业上市公司股东:伟创电气(伺服系统与电机)、柯力传感(机器人传感器)、兆丰股份(精密部件)、汉威科技(具身智能传感器)和乔锋智能(数控机床)。

这些战略投资不仅强化了资本基础,更通过产业链协同构建了多维竞争优势。

03 进化

开普勒在产品迭代上展现出惊人的效率。2023年11月,公司推出首款产品“先行者K1”人形机器人,随后在去年10月即迭代至“先行者K2”。这种快速进化能力令业界侧目。

K2“大黄蜂”在性能参数上表现突出:身高175cm、体重75kg,全身拥有52个自由度,整机算力达100 TOPS。其配置的灵巧手单手拥有11个自由度,单手负载能力达15公斤,单指配置了25个力触点柔性传感器。

这些技术参数不仅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它们直接服务于机器人的实际应用需求。

2025年4月,开普勒公布了一段“先行者K2”在上汽通用开展实景训练的视频,展示了其在车辆质检、大负载大尺寸部件协同操作、不规则部件抓取、操控机械夹具等任务场景的表现。

这标志着开普勒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

04 突破

在技术路线上,开普勒K2“大黄蜂”采用了颇具特色的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混动架构。这一技术路线被业界公认为是极具挑战的方案,但其优势同样显著——机器人的步态会更加自然,能效利用率更高,更便于任务执行,环境适应性更强。

具体而言,K2“大黄蜂”以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搭配旋转电机驱动。直线执行器相当于机器人的“腿部肌肉”,为行走提供力量,再结合旋转电机等驱动方式进行动作微调和步态切换,使机器人能适应不同地形。

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精密传动部件,通过“行星传动+螺纹啮合”的复合原理实现高负载与高精度传动,其能量转化效率达81.3%,而且摩擦系数低、定位精度高。

2025年,开普勒机器人正式完成K2“大黄蜂”的全新步态升级,并发布国内首例“混合架构抗扰动”步态实录视频。视频中,K2“大黄蜂”稳步通过砖石、塑胶、草地等多种复杂地形,遭遇外部推搡等干扰时依然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展现出强大的平衡能力与环境适应性。

05 实用

开普勒K2“大黄蜂”在性能上实现了两项关键突破——超长续航和高负载能力,这两点对于工业应用至关重要。

与业内常见的2-4小时续航时间相比,K2“大黄蜂”充电1小时可保证工作时8小时不间断续航,高度契合工厂“两班倒”的生产节奏。这一续航能力解决了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的关键瓶颈。

在负载能力方面,K2“大黄蜂”凭借创新的“串并联结构”设计与自研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相结合,实现双臂30kg的强劲负载能力,其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峰值推力达8200N,甚至可拉起一台200kg的摩托车。

在成本控制方面,开普勒人形机器人量采基础版售价仅3万美元,经测算1.5-1.8年即可回本,对于部署智能制造的企业是一种兼顾实用性和经济性的高ROI解决方案。

06 生态

开普勒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生态布局思维。公司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

2025年6月,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搬入张江人工智能岛,并宣告成立“开普勒具身智能研究院”。该研究院作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桥梁,旨在孵化多样化场景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在研究院揭牌同日,开普勒机器人官宣了多项战略合作。包括:

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工业场景战略合作,双方聚焦人形机器人在主机场景应用展开深入合作;

联合福然德股份、伟创电气、柯力传感三方,围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智能物流、仓储搬运等关键场景开展深入合作。

开普勒敏锐洞察到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多重痛点:除场景适配性不足、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固有难题外,渠道网络碎片化导致的落地效率低下,以及全球化市场标准不统一、本地化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正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的新瓶颈。

07 赋能

在资本策略上,开普勒机器人展现出精准的布局能力。公司不仅追求融资规模,更注重引入具有产业协同价值的战略投资者。

张科垚坤基金是由张江科投发起和管理,联合浦东科创母基金及产业资本设立的创投基金,首期规模10.5亿元。此前,该基金已投资了位于上海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傅利叶智能、人形机器人关节企业意优科技。

近期,它也参与了对智元机器人的投资。这些投资组合之间的协同效应,为开普勒创造了更多资源整合机会。

新加入的两家产业股东均是人形机器人制造的供应链厂商。伟创电气布局了伺服系统、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产品线;柯力传感将机器人传感器作为四大主营业务板块之一。今年2月,开普勒曾宣布和柯力传感达成战略合作。

在A+轮融资中引入涛涛车业和福然德,更是展现了开普勒在渠道与市场布局上的深谋远虑。

福然德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汽车行业多年,在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及其配套商领域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而浙江涛涛车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拥有强大的北美市场渠道,创始人深耕北美市场20来年,拥有200+北美本土化专业人才,多达550+的高端经销商以及大型连锁商超、亚马逊、自建站等全渠道营销网络。

这些战略投资人为开普勒带来了远比资金更为宝贵的市场渠道和产业资源。

08 展望

展望未来,开普勒机器人已制定了清晰的全球化商业布局战略。公司计划借助涛涛车业的销售渠道、运营经验、北美本土制造等优势,在美国建立独立品牌在北美进行首发,正式开启全球化商业布局。

这一战略将进一步提升开普勒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然而,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

开普勒需要持续优化产品性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从行业发展来看,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将不仅是硬件与算法的竞争,更是生态与应用场景的较量。谁能率先突破成本与场景瓶颈,谁就能在这场全球竞速中占据先机。

09 定义

开普勒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对中国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都具有启示意义。公司从工业场景切入,聚焦于创造实际生产力,这种务实态度有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创新”迈向“实用部署”。

开普勒K2的技术升级、多场景应用叠加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续航能力、30kg的负载能力、80%以上的硬件自研率、更高的性价比,正在筑起持续加高的竞争壁垒。

在众多机器人企业追求“人性化”交互功能时,开普勒始终坚持其“蓝领工人”的定位,瞄准工业场景中的实际需求,这一定位差异化为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

开普勒机器人的崛起绝非偶然。在其背后,是精准的产业定位、独特的生态思维以及对硬件核心技术的不懈追求。

当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的行业共识形成时,开普勒已凭借其K2“大黄蜂”的前瞻性技术架构和明确的工业应用定位,在即将到来的人形机器人全球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它证明了一点:在高科技领域,最炫目的技术不一定是最终成功的,而能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企业,才能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