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此次对华挑衅的赌徒心态,绝非近代才有,而是贯穿千年的投机惯性——从唐朝援助百济被唐军击败后,靠遣唐使学走中国文化技术实现“文明升级”,到明朝倭寇骚扰仅被打退却掠夺无数,再到近代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小败大赢”,每一次都精准拿捏了中国“以德报怨”的文明软肋。而这软肋的根源,正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之流篡改孔孟真儒、炮制“三纲五常”“性本善”等伪儒伪德,将中国捆在“礼仪之邦”的道德枷锁中,却丢掉了孔子“以直报怨”的真儒精髓,让日本的千年投机有了可乘之机。
日本的千年投机史,始终踩着中国伪儒文化的“宽容红利”。唐朝时,日本助百济对抗新罗与唐朝联军,被唐军在白江口一战击溃,却未遭任何报复——中国反而敞开国门,让遣唐使全盘学习汉字、茶道、制度,将一个尚处蒙昧的岛国打造成“文明的野蛮人”;明朝时,倭寇长期袭扰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即便被戚继光等将领击退,也仅被驱逐而已,从未被捣毁本土巢穴;二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数千万中国军民伤亡,战败后却因美国的战略考量与中国的“以和为贵”,逃脱了彻底清算——天皇制度保留,战犯逍遥法外,中国甚至放弃战争赔款,让其在几十年内实现经济腾飞。这种“犯错成本极低、获利回报极高”的千年体验,让日本坚信:中国的“善良”是永远的软肋,只要事后“装乖认错”,就能继续投机获利。
中国的“文明困局”,本质是伪儒对真儒的扭曲。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强调“以公正对待怨恨”,既不纵容恶行,也不冤冤相报;孟子倡导“性善论”,是相信人有向善的潜能,而非无视恶行的“愚善”。但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集权需求,炮制“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伪儒理论,将孔孟真儒的“公正”扭曲为“顺从”,将“向善”异化为“无底线宽容”。此后,“以和为贵”成了束缚中国的道德枷锁,“礼仪之邦”成了被攻击的软肋——明明是日本的侵略,却要“以德报怨”;明明是自身的权益,却要“顾全大局”;明明是对方的挑衅,却要“宽容克制”。这种伪儒思想的捆绑,让中国在面对日本的千年投机时,始终陷入“打不得、罚不狠”的困境,甚至出现“战后遗孤被中国人养大”的荒诞场景,让日本更加笃定“中国可欺”。
但日本显然误判了时代,也误判了中国的破局之势。如今的中国,正逐渐挣脱伪儒的道德枷锁,重拾“以直报怨”的真儒精髓——这正是“公平道”要倡导的核心:摒弃“愚善”的伪德,坚守“公正”的本真。中国的宽容,不再是无底线的纵容;中国的善良,不再是被欺负的软肋。日本若继续抱着“装乖认错就能过关”的侥幸心理挑衅台海红线,终将发现:中国的反制不会是“占领本土”的野蛮,而是“精准打击”的公正——经济上,切断其依赖的产业链供应链;军事上,摧毁其挑衅的军事能力;国际上,揭露其千年投机的本质。这种“不逾矩却够致命”的反制,远比“赶尽杀绝”更能击碎其侥幸心理。
日本的千年投机,终究会输给真儒的公正与公平道的底线。伪儒捆绑下的中国文明困局正在破解,“以直报怨”的真儒精神正在回归,中国再也不会为“礼仪之邦”的虚名而纵容恶行。如果日本继续执迷不悟,抱着“赌赢通吃、赌输无害”的心态铤而走险,终将明白:善良不是软弱,宽容不是纵容,公正的审判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中国的破局,不仅是为了捍卫自身主权,更是为了击碎“君子可欺之以方”的千年谬论,让真正的文明正义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