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4岁的周易,一个爱笑的幼师姑娘,生活画卷才刚刚展开,却被无情撕碎。
她与母亲的每日视频,是母女间最温暖的约定。那天,屏幕这头,母亲正与女儿规划着三八节的团聚,屏幕那头,一声尖叫,女儿慌乱地喊着“我给你,我给你!”
然后是无尽的黑暗与撕心裂肺的呼救。一个母亲的世界,瞬间崩塌。
那把刀,究竟刺向了谁的预谋?
夺走周易生命的,叫谢某某,三十四岁。
一个与周易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却手持军刺般的长刀,对着这个素不相识的女孩,连刺十三刀,刀刀致命。
这像是失心疯吗?可他自己交代,作案前在街上溜达了许久,像挑选猎物一般,专挑“弱小的、没有反抗能力的人”。
周易,在他眼中,就是那个“看上去好欺负的独行乖乖女”。前面路过的骑车男子、结伴女孩,他都没动手,显然,他还在乎自己的“安全”。
行凶之后呢?谢某某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异常镇定。
他回家,洗澡,换下血衣,甚至仔细清洗了凶器。这一套流程下来,与其说是疯子的胡乱行为,不如说更像一场精心策划后的冷静收尾。
这一切,都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案件之上,也成了日后无数人心头的巨大问号。
精神病?那张纸就能免了血债?
警察很快抓到了谢某某。可到了局里,他却“行为异常”,说话也颠三倒四起来。
于是,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介入了,给谢某某做了精神评估。
结果出来了:精神分裂症,案发时“无刑事责任能力”。
这张鉴定书,仿佛一道护身符,将他从刑罚的边缘拉了回来。近三个月过去,这个夺走鲜活生命的凶手,仅仅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所谓的强制治疗。
中国的《刑法》确实有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伤人,不负刑事责任,但这家人得管好,必要时政府强制医疗。
可法律也说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清醒时犯罪,得负责。就算病着,只要还没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也得负责,只是可能从轻。
所以,关键就在于,谢某某捅出那十三刀的时候,他脑子里的那根弦,是真的断了吗?
断到连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个母亲的泣血追问:我的女儿,不能白死!
这个结果,周易的家人,尤其是亲耳“听”着女儿生命消逝的母亲,怎么可能接受?在她们眼里,谢某某作案前目标明确,作案后从容掩盖,这哪里像个完全失控的精神病人?
她们坚信,那一刻,凶手清醒得很,脑子比谁都清楚。
巨大的悲痛没有压垮这个家庭,反而激发出她们为女儿讨回公道的倔强。
周易的母亲在视频里一次次哭到几乎昏厥,对女儿的思念,对凶手未能伏法的愤懑,撕扯着她的每一根神经。那个本该和女儿一起过的三八节,成了永远的痛。
五月二十二日,她正式递交申请,要求对谢某某进行第二次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这是她们,为一个冤死的女儿,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这东西,向来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尤其是在人命关天的刑事案里,要在那个特定的作案瞬间,准确判断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这对鉴定专家的本事和良心,都是天大的考验。
毕竟,鉴定书上的一行字,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是进监狱还是进医院,也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能不能真正实现。
社会上的议论也炸开了锅。大家朴素的念头很简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如果“精神病”能随随便便就成了暴力犯罪的“免死金牌”,那法律的威慑力在哪儿?我们的安全感又从哪儿来?
有了解精神病院情况的人也纳闷,他们见过的精神病人,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谢某某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去伤人,还真不像。
这种普遍的疑问,其实是大家对司法公正最直接的期盼,也是对“精神疾病”这个标签可能被滥用的深深忧虑。
法律要保护精神障碍者的权益,这没错,不能让他们因为控制不了自己而背上不该背的锅,这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但法律更重要的使命,是保护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命,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太考验司法的智慧了。
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后来通报说,谢某某已经被控制,案子还在办。这话的意思是,关于谢某某行凶时到底是个什么精神状态,他有没有可能是在演戏,想借此逃避惩罚,这些都还是调查的重点。
这起案子,牵动着太多人的心。第二次鉴定的结果,会给谢某某的命运画上关键的一笔。
它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一个家庭的破碎,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在复杂的人性和冰冷的法律条文之间,我们对正义、对责任、对生命尊严永不停歇的追问。
迷雾还没散去,那把利刃留下的伤口,深得见骨。只有最严谨的程序,最扎实的证据,和不偏不倚的裁决,才能给死去的人一个交代,给活着的人一丝慰藉。
而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就是对司法公正最有力的呐喊。最终,法律能不能拨开精神疾病的迷雾,让正义的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在等着看。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