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是“深刻反思”?分明是医者良知的警钟!——中日友好医院“刮骨疗毒”能否洗刷那份蒙尘?
最近这些日子,中日友好医院的一纸声明,或者说,一次“自揭伤疤”的表态,着实让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他们说要“刮骨疗毒、深刻反思、严肃整改”,听着是够决绝,可笔者不禁要问:这背后藏着多深的“毒瘤”?又是什么样的丑闻,逼得一家顶级医院如此‘壮士断腕’?
说白了,这一切的缘由,都源于一起令人发指的医疗事件。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被自己的妻子一纸举报,把那些本该藏在暗处的腌臜事儿,一件件、一桩桩地摆到了阳光下。想想就让人后脊发凉,这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职业行为上,简直是把患者的性命当儿戏!就在今年7月,在一次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他作为主刀医生,竟然在患者已经被麻醉、生命悬于一线的那“极其关键的时刻”,毫无预兆地中断手术,擅自离场,甚至还把助手也一并带走!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将个人情绪凌驾于患者生命之上,是对医生这份神圣职业的彻底亵渎!这种骇人听闻的行径,在医疗圈里简直就是平地惊雷,也让所有躺上手术台的患者,心头都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肖某在个人生活上的胡作非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董某莹等人存在不正当关系,这不仅挑战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更因为他那身白大褂,将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都拖进了泥潭。医生,这个被我们寄予生命厚望的职业,其私德,毫无疑问地,关乎着整个行业的声誉和信任!
而与肖某案紧密关联的董某莹,她身上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入学资格造假,学术论文抄袭,职业资格获取也一路蒙混过关……这哪里是一个医者,分明是个“假医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那撤销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的果断举动,说穿了,就是向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玷污医疗圣洁的人,发出了“零容忍”的最后通牒!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丑闻,中日友好医院的党委书记宋树立才在7月1日的党建交流会上,痛定思痛地喊出了“持续深化医德医风和作风建设”的口号,并强调要将其融入人才培养、考核晋升的全过程。在我看来,这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被血淋淋的现实逼出来的觉醒。从源头抓起,从每一个环节拧紧螺丝,就是要让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再无藏身之地。
当然,光有口号不够,还得看行动。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并确保“刚性执行”,这才是硬道理。手术流程如何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准则如何细化?这些都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杜绝任何将患者生命安全当儿戏的可能。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执行、有惩罚的规章制度,而不是一纸空文。
而最终的目标,笔者认为,还是那句老话: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温度,解决患者就医的“急难愁盼”。我们去医院,除了治病,更渴望被当作一个有尊严、有情感的人来对待。技术要高明,流程要便捷,但医护人员的态度、沟通的温度,对患者那份发自内心的关怀,才是我们这些普通患者最渴望感受到的。
让我们深挖一下,这肖某事件,到底暴露了我们医疗系统哪些深层次的病灶?
从职业道德层面看,这无疑是一场响亮的警钟!手术室,那是生与死的战场,是医生与死神搏斗的神圣殿堂,医生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可肖某却将私事带进了手术,其行为之恶劣,令人发指。说到底,这暴露出我们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底线,已经模糊甚至沦丧。我们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或许过于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却对医学生的医德和价值观培养,显得苍白无力。那些理论性的医德课程,缺乏生动案例和实践浸润,导致一旦面对利益和情感的诱惑,便有医生守不住那道防线。这难道不该让我们反思吗?
再看医疗管理,医院在手术管理和人员监管上,简直是漏洞百出!主刀医生竟然可以擅自离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手术室里的应急机制和监督措施,到底是怎么运行的?患者的命,难道就这么可以随意摆弄吗?这事儿,铁定暴露了医院在手术管理上的巨大短板。更别提对医务人员个人生活与职业行为的关联监管,简直是一片空白,否则,肖某的那些不当行为,何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
而肖某事件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沉重。最直接的,就是医疗行业信任危机的加剧!一个主刀医生在手术中的荒唐举动,让所有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信任一旦坍塌,重建何其艰难!这要求我们整个医疗行业,都必须痛定思痛,从制度、管理、服务,方方面面去努力,重塑公众那颗已经被伤害的心。
其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医德教育,绝不能再是走过场、摆样子。它必须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不仅仅是几堂枯燥的理论课,更要通过临床实践中的耳濡目染,通过优秀医生的言传身教,让医学生们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把医者仁心刻进骨子里!
最后,强化医疗行业监管机制,更是刻不容缓!医院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细致的内部监管制度,对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管部门也绝不能松懈,要加大对医院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制度不是摆设。对于那些胆敢违规的,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形成足以震慑人心的“高压线”!
中日友好医院这次能够“刮骨疗毒”,能如此明确发声进行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这至少体现了他们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担当。这不仅仅是对肖某事件的被动回应,更是这家顶级医院对自己发展、对行业责任的一次严肃审视和重新定位。未来,他们能否真正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整改措施,实现医德医风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我们所有患者,都将拭目以待。
同时,笔者也想对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说一句:这起事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最尖锐的警钟!希望各大医疗机构都能引以为戒,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自身,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更温暖的医疗服务,重树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让医疗行业真正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坚实防线。只愿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医疗行业以更加严谨、负责、温暖的姿态服务大众,让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能真正地,放心就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