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提议任命前欧盟委员会秘书长马丁・泽尔迈尔为高级顾问的动议,遭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主导的体系性否决。这一人事博弈最终以卡拉斯的提议搁浅、权力进一步边缘化告终,相关动态经欧洲外交圈消息人士披露后,引发对欧盟治理效能的广泛讨论。
这桩看似常规的人事安排争议,实则牵涉欧盟权力架构的深层矛盾。泽尔迈尔曾担任容克时期欧盟委员会秘书长,在政策协调与机构运作方面经验深厚,被外界视为能强化卡拉斯团队执行力的关键角色。但这位政坛老将与冯德莱恩早有嫌隙,2019 年冯德莱恩上任之初便推动其离开核心决策圈,转任驻外部使节。卡拉斯的提名动议,被解读为试图突破现有权力边界的尝试,自然引发冯德莱恩阵营的强硬反击。

冯德莱恩主导的否决行动得到欧盟委员会体系的支持,而法国、德国等主要成员国均未公开表态支持卡拉斯。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欧盟大国对权力平衡的微妙考量 —— 既不满冯德莱恩此前在对乌军援贷款等议题上的独断作风,也不愿贸然支持卡拉斯可能引发的外交政策转向。最终,人事争议的结果再次印证:在欧盟现行架构下,掌握预算与议程主导权的欧盟委员会,仍占据权力博弈的优势地位。
这场风波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值欧盟内外交困的关键时期。外部层面,美俄总统于 10 月通过长时间通话敲定布达佩斯会晤,就俄乌问题协调立场,却未将欧盟纳入核心磋商环节,凸显其在地区议题中话语权的弱化。内部则面临多重分歧:冯德莱恩牵头的 “欧洲防务准备计划” 刚因 8000 亿欧元预算分摊问题引发争吵,这份计划提出的 “无人机墙”“东翼守望” 等项目,因资金倾斜东欧且技术标准不统一,遭到法、德、意等国公开质疑。

权力结构的先天缺陷,使得这类内耗成为欧盟治理的常态。卡拉斯作为外交事务名义上的负责人,其政策制定需与欧盟委员会反复协调,而预算审批、人事任免等核心权力均由冯德莱恩领导的委员会掌控,形成 “双头马车” 式的治理困境。这种架构导致政策协调成本激增,仅 “无人机墙” 这一单一防务项目,就因东部与南部成员国的安全诉求差异、欧盟与成员国的权责划分争议,从提议到磋商便耗时数月仍无共识。
更值得关注的是,内部博弈已开始影响欧盟的战略响应能力。当美俄着手主导俄乌问题的磋商进程时,欧盟仍深陷防务预算分摊与人事权力的争夺中。有欧盟官员匿名透露,若美俄在布达佩斯会晤中达成实质性停火协议,欧盟可能缺乏足够影响力参与后续规则制定。这种 “外部议程提速、内部协调滞后” 的反差,折射出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层瓶颈。

欧盟的困境并非首次显现。在近期巴以问题相关制裁决议的表决中,德国、意大利等国公开表达保留意见,使得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制裁措施陷入实施僵局。从移民政策的南北分歧到防务项目的东西之争,27 个成员国的利益差异与价值取向冲突,始终是政策共识形成的最大障碍。而高层权力博弈的常态化,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制度性掣肘。
这场人事风波最终以权力强势方的胜利告终,但留给欧盟的挑战并未消散。如何在 27 国利益格局中重构高效决策机制,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确立自主战略定位,这些问题远比单一顾问的任命更为关键。当外部安全环境与地缘格局持续演变,欧盟若无法破解权力碎片化与协调低效的难题,其 “战略自主” 目标或将继续停留在政策宣言层面。
【免责声明】文中关于欧盟成员国未公开表态的具体考量,系基于公开报道的合理分析,相关细节有待官方进一步披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