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时间为凌晨三点,我们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值班的。”
“未接到事故相关的求助或报案电话。”
——小米客服对成都SU7事故的回应

成都凌晨三点,一辆小米SU7事故着火。几位路过的大哥想救人,却怎么也打不开车门,无奈之下只能徒手砸窗。这时,如果有人打电话给小米客服,会听到什么呢?
后来有媒体去问,客服说:“事发时间为凌晨三点,我们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值班的。” 还有,“未接到事故相关的求助电话。”
作为普通大众的你,看完这两句话是什么感觉?
是“哦,是这样”,还是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有点冷冰冰?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第二种感觉。但为什么呢?
我们气愤的,不是“事实”,而是“态度”。
这感觉就像,你家里半夜水管爆了,着急忙慌的打电话给物业,对方等了好几分钟后才接通,然后说:“哦,现在是下班时间,我们师傅没上班,你等明天吧。”
你火不火?你气的不是师傅真没上班,而是对方那种事不关己、按章办事的冷漠。
小米客服的回应,就给了大家这样一种“机器人”的感觉。在一个人可能失去生命的紧要关头,这个庞大体系的第一反应,听起来像是在急着划清界限:“我们没责任哦,当时我们不在场。”
这不禁让我深思,当一家以“和用户交朋友”著称的公司,其应急体系与话术展现出惊人的“系统性免责”倾向时,公众的信心该如何安放?
01、从“朋友”到“辩手”:客服回应暴露的品牌价值错位
小米成功的基石,是构建了极具粘性的“粉丝文化”,其核心承诺是“真诚”与“陪伴”。然而,在此次生命关天的危机中,其系统的第一反应却充满了“程序正确”的疏离感。
合格的危机公关,首要原则是“先做人,再做事”——即先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事件的痛心,再陈述事实。小米客服的回应(乃至背后可能的公关指引)完全颠倒了两者顺序。它急于厘清“我们不在场”、“我们没接到电话”的责任边界,却唯独缺失了对悲剧最基本的哀悯。
这种回应模式,跟他们的宣传模式逻辑“大字宣传,小字免责”同个意思。“2200MPa超强钢”、“SOS秒接通”、“200公里瞬间刹停”、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产品特性,往往伴随着几乎放大镜才看得清小字免责说明。
从客户的回应,加之过往的宣传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更关心如何保护自己,而非保护用户”。

02、危机中的“结构性沉默”:官方失声与舆论“狂欢”
比客服回应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官方在危机黄金期的集体沉默。在互联网时代,沉默就是纵容舆论发酵。你不说话,各种猜测、愤怒和段子就会填满整个空间,最后你想解释都没人听了。
目前在各大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对雷军“字研派”的调侃、对小米“半夜没上班”的戏谑。这种大众文化的嘲讽,其破坏力远大于严肃的产品批评。
如何更好地应对?
其实没那么复杂。大家想听的,根本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解释。
首先,说句“人话”(温度):“我们对这场悲剧感到万分痛心,首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安全。” 先表达共情,把人放在第一位,这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做点“人事”(态度):“我们已经成立最高级别的调查组,会用最快速度彻底查明原因,并全面检查我们的紧急救援流程。” 这展现的是行动和担当。
最后,承诺与透明(透明度):“我们会全力配合警方,并随时向大家汇报进展。”
03、雷军个人品牌的“修罗场”:从“神”到“梗”
雷军是小米帝国的灵魂,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品牌遭遇信任危机时,昔日被神化的CEO形象,会成为反噬最猛烈的火药桶。
过去,雷军深度讲解技术细节是专业性的体现。但当悲剧发生,同样的“严谨”被回溯性解读时,味道就变了。宣传上的“小字”不再是无伤大雅的备注,而是成了“预埋伏笔”的证据。公众会怀疑:CEO对宣传细节的每一分“算计”,是否都意味着对用户责任多一分的“推卸”?
在我看来,雷军需要的不是更巧妙的解释,而是一次彻底的姿态转型——从“超级产品经理”到“负责任企业领袖”。他必须站出来,展示超越营销话术的格局与担当,才能将个人信用重新注入品牌,而非任其成为舆论的靶心。

这次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场车祸引发的舆论危机,实际上是一场信任危机。它考验的不是小米的车有多硬,而是小米的“心”有多诚。
小米要想真正渡过这一关,恐怕得好好想想:是继续做那个营销技巧满分的“聪明人”,还是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在生命安全面前不耍小聪明、值得托付的“老实人”。
这个选择,比任何一项黑科技都更重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