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营养国际研讨会暨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重庆)食品安全与营养分会场在重庆北碚召开。来自匈牙利、埃及、巴西、西班牙、瑞士、俄罗斯六个国家的专家,以及国内食品科学领域的学者近200人通过线上与线下方式共同参会,探讨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
据悉,此次会议由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南大学“中匈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市北碚区科技局、四川省绵阳市科技局等单位共同主办。
研讨会期间,来自六个国家的专家代表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分享了22场学术报告,展示了丰富的合作成果。自2017年成立中匈首个食品领域合作研究中心(重庆)以来,双方已构建了包含中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互访超过30次,发表了论文100余篇,获得多项专利,3个项目入选中匈“一带一路”优先合作项目。
记者从会上得知,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产业转化。在特色食品技术方面,青稞酒工业化技术已落地西藏企业,发酵辣椒优化工艺在新疆产销826.7吨、创收778.7万元。食品安全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果蔬病害生物防控技术、霉菌毒素精准检测技术,并即将建成农产品产地溯源体系。
此外,在微生物研究上,研究人员还从西部地区挖掘了上万株菌株,筛选出具有减重、抗炎功能的益生菌并实现转化,这一成果已延伸至中国和埃及的益生菌和乳品企业合作。在果酒研发上,帕林卡技术同样获得突破,研发的蒸馏新工艺已申请专利,优化的发酵方案提升了酒品风味,获得了匈牙利国会副主席的肯定。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中匈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木英表示:“未来,我们将依托与匈牙利共建的优质微生物菌种资源,着力提升重庆特色农产品——如巫山脆李、重庆柑橘的品质与风味,开发符合中匈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水果蒸馏酒,并在食品安全与标准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两国‘民心相通、产品互通’。”
△匈牙利农业和生命科学大学食品研究所研究员佐索·札兰作学术报告。
据悉,中国与匈牙利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合作始于2017年,中匈食品科学合作研究中心在西南大学揭牌成立,成为我国与欧洲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的首个食品领域联合研究中心。2024年,该平台升级为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也是重庆市在食品领域获批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作为本次会议的举办地,北碚区近年来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升级打造创新生态圈。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5.90%,跃居重庆市首位;其打造的“一圈一港一园”创新体系入选全市科技创新最佳实践案例,显示出强劲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匈牙利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落地北碚的第二个国家级平台,正依托校地合作优势,积极推动中匈及沿线国家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