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青
提及横店,多数人的印象仍停留在“东方好莱坞”——无数剧组挥汗如雨的片场,明星扎堆的造梦之地。然而,真正走入今天的横店,我们会发现这片土地的叙事已悄然改写:它不再是行业幕后的一块“生产基地”,而是在完成一场从工业体系到体验生态、从B端生产到C端消费、从专业影视到全民内容的系统性重构。

2025年10月31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发布了一系列AI与影视融合的新举措。与此同时,一场名为“横竖都有戏”的微短剧之夜活动正在酝酿,预示着横店对短剧这一风口的全面拥抱。
从“横竖都有戏”的短剧之夜,到火爆社交平台的“当演员”体验项目;从沉浸式文旅的升级,到向UGC、MCN和独立团队开放的“全民共创”体系;从“竖店”二次出圈的舆论梗,到打造短剧产业标准的探索。横店正在用一套新的产业逻辑告诉行业:影视基地不是只能“等项目来”,而是可以主动重组价值链,用生态能力、场景能力和组织能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活的内容系统”。
而这一切背后,有更深层的行业趋势作为牵引:剧集投资趋谨、流量成本攀升、内容供给端裂变,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短视频和微短剧打破专业门槛,让内容从精英生产走向全民创作。横店的变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横店的“影视+”加法:从“生产现场”到“全民片场”
过去一年里,横店真正完成了一次叙事跃迁,它在把影视工业的每一环拆开,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适应新内容时代的综合生态。
首先体现在文旅端的升级上。过去游客来到横店,更多是“看热闹式”体验:看剧组、看布景,看明星有没有路过。如今的横店则试图把游客“请进故事里”。
秦王宫不再只是古装剧的拍摄地,而是一个可以让观众“上场”的沉浸式舞台;梦幻谷从一个游乐园变成了“剧本式游玩”中心;《走进电影》《名画复活》这类实景秀用声光电技术和真人演绎构建完整叙事,让游客从观看者变成了“角色”。横店从展示“布景”转向生产“情绪”,从提供拍摄场景转向提供沉浸体验,文旅边界被推开。

近年来最具破圈性的产品,是“我在横店当群演”的C端体验。短短几个小时,从化妆造型到围读剧本,从走位到拍摄成片,再到成片返还,整个流程被标准化为一个“可体验内容”。它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欲和表达欲,也让影视行业第一次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触达大众。
这个项目的爆火,不仅为横店带来新增收入,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影视产业与用户”的关系重组:观众不再远远围观,而是真正走进镜头、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产品是一种新的产业想象:横店不是只有剧组可以拍戏,每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戏。
从行业视角看,横店文旅融合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影视IP不止于荧幕,它能够通过多元化线下业态,实现价值链的延伸与裂变。例如,横店推出的“影视主题酒店”“剧组同款美食”等衍生业态,进一步强化了游客的沉浸感与消费黏性。
“影视+文旅”不仅盘活了基地资源,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演艺等产业繁荣,形成了良性产业闭环。这种从“拍摄地”到“体验地”的转型,不仅提升了客单价,也为横店注入了持续的内容活力。


全民共创:内容普惠下的创作浪潮
与此同时,横店将自身的底层能力——场景多样性、人才密度、产业链完备度——向更广泛的内容生产者释放,开启“全民共创”模式。这是横店真正改变内容生态的关键。
在短视频时代,内容生产正在去中心化。设备门槛下降,创作工具普及,平台需求暴增,越来越多独立创作者、短剧团队、MCN机构、小型工作室甚至素人,开始进入内容赛道。但他们普遍缺乏剧组经验、缺乏资源整合能力,也负担不起大城市的拍摄成本。
横店给出的答案,就是将过去只服务中大型剧组的能力结构“拆包”,并把它们做成“可调用、可组合、可快速响应”的服务模块。

你可以带着一台手机来到横店,几乎什么都不准备,却能租到场景、找到群演、化妆、服装、道具、摄影、收音、灯光、后期乃至导演助理,一站式完成。横店成为创作者的“内容工厂宿主系统”,把过去拍影视剧的高门槛拆解成一个个“可下单的内容生产要素”。这意味着内容创作开始真正普惠化——灵感来自每个人、故事属于每个人、镜头也属于每个人。
不设体量门槛,短剧、学生作业、短视频、小预算项目都可以来。横店的态度不是“是否赚钱”,而是“能否激活生态”。这种“包容性”,为横店带来了大量新鲜血液,为影视行业输送大量新人才,同时也让横店成为创意的试验田——一个允许失败、鼓励创新、提升效率的地方。
“全民共创”是横店在内容创作层面的一次自我革新。它意味着横店不再专属于头部大制作,而是向所有有创意、有热情的创作者敞开大门,成为低门槛、高效率的内容孵化器。

这一转变背后,是数字技术发展与内容消费碎片化的趋势。随着拍摄设备普及、剪辑软件便捷化,内容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崛起,对内容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
“全民共创”的崛起,不仅促进影视制作降本增效,更实现了内容创作的普惠化和多元化。它打破传统影视行业资源壁垒,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和创意,加速内容生态迭代。

“横竖都有戏”:短剧的“横店标准”
这套“全民共创”的基础设施,与短剧浪潮的崛起形成了天然的耦合关系。短剧的特点是:节奏快、篇幅短、成本低、变现效率高,平台需求巨大且持续攀升。这种创作模式非常考验“场景密度”和“生产效率”。横店恰好能迅速满足短剧团队的高频、多场景、快速换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拍摄效率。可以说,短剧时代的到来,让横店再次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今年首次推出的由电影频道与横店影视城联合主办的微短剧之夜“横竖都有戏”,就是横店对这个时代风口的主动拥抱。横店不是简单地“看准市场”,而是在试图为短剧行业搭建标准、提供平台、树立品牌,让短剧从“野生生长”进入“产业化升级”。在“横竖都有戏”的活动中,短剧制作方、平台、投资方、创作者齐聚一堂,横店以官方之力推动行业聚合,这意味着它希望把短剧从一次性爆款变成一个长期的内容产业。

横店在短剧行业中的角色,正在从“拍摄地”转变为“产业基地”,再向“行业标准制定者”演化。它试图让“横店出品的短剧”具备一种可识别的品质标签,就像过去“横店=古装剧”的强认知一样。
横店此举也体现了其对新兴内容业态的深刻洞察,在传统影视投资趋谨的背景下,微短剧以其“小切口、大市场、快回报”的特性,成为资本和平台新宠。而电影频道的加入,则成功地将这股创作活力与专业标准、大众传播进行了有效链接,二者共同将“短剧热潮”从流量红利引向更深厚的产业红利。
这一切背后,横店呈现出的是中国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单一功能型基地的时代已经结束,生态型内容产业集群才是未来。而横店的转型逻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路径样本。
其一是“生态化”。横店不再依赖某个单一业务的增长,而是通过场景、服务、体验、文旅、短剧、人才等多业务叠加形成动力系统。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被打通,影视体验与文旅体验被融合,产业链与消费链被互相导流,形成一个大的闭环。这样的生态具有抗风险能力,在行业周期波动时更能保持韧性。
其二是“普惠化”。影视行业过去是一个高度专业化、资源集中度高的体系,但横店正在把专业能力平民化,让更多人拥有创作权。门槛越低,行业越蓬勃;创作者越多,生态越健康;故事越丰富,产业的未来越有可能性。
其三是“场景化”。横店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建筑,而是它背后大量可被激活的场景内容资产。一个实景城,可以是影视拍摄场,也可以是沉浸体验场,还可以是短剧拍摄场、用户体验场,甚至是创作人的灵感实验室。场景能力正成为内容产业的底层驱动力,而横店正在把这种能力做到极致。
其四是“速度化”。短剧时代是速度的时代,内容生产效率至关重要。横店把传统影视拍摄的流程工业化、模块化,让拍摄效率大幅提升。未来随着AI技术嫁接入场,这套体系还将迎来进一步提速。

横店开始把游客不是当“游客”,而是未来的“创作者”;把文旅景点不是当建筑,而是能够被持续激活的“内容资产”;把影视产业不是当B端项目,而是可以连接大众的“体验场景”;把短剧不是当风口,而是下一场内容工业化的入口。未来横店可能成为短剧投资、人才培养、制作体系、内容评级的中心节点,成为行业“看走势”“看风向”的地标。
横店的转型不是一个地方的故事,也不仅是产业策略层面的调整,而是中国影视行业从“大制作时代”走向“全民内容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