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被拔掉后,司机的右手始终搭在副驾驶座小赵的大腿上。而她出发前为缓解晕车而点燃的香烟,此刻却成了对方进一步冒犯的借口。"他假装要递烟,手故意擦过我的胸部……还摸我的屁股" ,过程中小赵偷偷打开手机相机,拍到副驾驶座上那只不安分的手。

整个行程中,车内安静得可怕。因为恐惧到极点,她全程不敢反抗,只担心遇上反社会人格的司机,满脑子都是新闻里那些因反抗而遭遇不测的案例。当车辆驶入人迹罕至的拍摄地时,她望着空荡荡的公路,绝望地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其他车辆,她只能硬着头皮坐上返程的车。直到双脚重新踩在小区熟悉的地面上,她才颤抖着掏出手机报警。而在派出所里,面对指控的司机竟面不改色地狡辩:"我开车时习惯把手放那儿。"仿佛那长达两小时的侵犯,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举动。
报警后警方的处理结果让她更感寒意:涉事司机宋某某因猥亵被行政拘留五日,而当她在派出所得知对方竟和自己同住一个小区时,连续五天无法入睡的焦虑彻底爆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断书上清晰写着重度抑郁与重度焦虑,这个本该在校园里奔跑的女孩,如今锁着房门不敢下楼,甚至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遭遇。

更讽刺的是,6 月 15 日小赵再次乘坐 T3 网约车时,50 多岁的司机竟在驾驶过程中全程播放不雅视频近 30 分钟,直到她下车投诉才被平台封禁。这不禁让人追问:当平台将 "合规双证" 作为核心卖点时,是否真的建立了匹配的监管体系?司机背景审查是否流于形式?车内监控系统为何能被轻易破坏?

作为由一汽、东风、长安联合投资的出行平台,T3 出行自成立起就以 "合规" 作为品牌标签,但本次事件暴露了其在司机管理、监控系统、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漏洞。当乘客为 "安全" 支付溢价时,得到的不应只是一纸许可证的照片,而应是从背景审查到行程监管的全链条保障。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平台升级技术手段,如安装防拔监控设备、建立司机违法记录定期筛查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措施,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机黑名单共享平台,对发生恶性案件的平台实施顶格处罚。
如今小赵的手机里还存着事发时的偷拍视频,每一次点开都伴随着强烈的生理不适——恶心、呕吐。小赵的经历撕碎了许多女性对打车的安全幻想——以为选择大平台、支付更高费用就能万无一失,现实是,行程中的风险往往猝不及防。安全意识必须贯穿全程:
上车前: 仔细核对车牌号、车型,拍照并立刻发送给亲友。务必选择后排落座,与司机保持物理距离。上车后,口头向司机或通过平台功能告知亲友行程已开始。
行程中: 开启手机录音功能,并持续分享实时定位给信任的人。留意车内监控状态,如指示灯是否亮着。保持与亲友的通话或信息联系,哪怕只是简单报平安。
遇险时: 在确保不激怒对方的前提下,尝试清晰警告震慑:“我已在录音/录像,你的行为已违法,警察马上会知道!” 寻找机会使用平台APP内置的紧急求助/一键报警功能。若车辆经过人流密集区、路口、收费站或加油站,立即大声呼救或拍打车窗引起外界注意!
法律专家强调,自保永远是第一位的。小赵的沉默源于对极端暴力的恐惧,这完全可以理解。上述方法并非万能,核心目的是争取时间、留存证据、寻求外界干预。震慑性语言可能让部分心怀不轨者收敛;抓住机会在公共区域呼救或逃离,是打破封闭环境的关键。记住:任何你留下的录音、录像、定位信息,都是事后维权追责的铁证。
在网约车行业狂奔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能忘记:比商业成功更重要的,是守护每个乘客平安抵达的权利。毕竟在安全面前,所有的营销话术都显得苍白,只有真正筑牢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驱散普通归途中的恐惧,让每一次出发都指向安心抵达。